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周倩)值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别样的阅读讲堂正在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阅读空间内进行。学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朱桂兰以“未来食品”为主题,将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徽菜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可持续农业的全球议题巧妙串联,通过“可尝、可思、可创”的阅读实践,为学生们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记者了解到,这场阅读讲堂是合肥师范学院“‘阅+历’读书讲堂——‘科创十讲’”的第5场,是学校通识选修课“阅+历”讲堂科技创新学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10位教授共上一门阅读课,结合今年世界读书日“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的主题,将阅读与科技深度融合,并结合专业科研开展阅读学习。
为了让学子更好地沉浸于阅读的氛围,学校将这阅读课的“教室”巧妙地安置在图书馆的阅读空间里。这里,书架琳琅满目,摆满了各类书籍,布局与普通教室截然不同,学生们4人一桌,围坐其间,构成了一幅别样的学习画卷。
学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大一新生唐诚硕说:“我选这门课的时候,竞争很是激烈,总共才60个名额,幸运的是,最终还是抢到了。”通过这门课,唐诚硕收获了不少,尤其是他意识到读书不能浅尝辄止,得细细品味,反复琢磨。
教务处处长钱立青告诉记者,这门阅读课源于2023年学校创办的“阅+历”读书讲堂系列活动中的名家导读报告会。因为备受欢迎,在2024年秋季升级为大学生公选课。本学期这门课邀请了学校10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开设了“科创十讲”阅读讲座。
作为“科创十讲”“第一讲”的主讲人,该阅读课的牵头人钱立青表示,这门课程的设计目标是“阅+历”,即“阅读增历,求知践行”。阅读课程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文理交融,10位教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让学生们不局限于书本文字的汲取,而在学科跨界中拥有多元的知识视角,涵盖乐律、符号、画面等多元的“阅读”形式。
据了解,继上学期人文社科系列“阅读十讲”举办后,学生反响热烈。本学期该校基于“科技创新”,设计了“科创十讲”的课程环节,在“阅读+实验”“阅读+体验”“阅读+交流”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索,为学生搭建跨越专业界限、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的优质学习平台。
为使更多学生能够体验跨学科体验式阅读课程,该校计划下学期两个校区同步开设课程。此外,在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学校还规划将这种创新授课模式推广至部分需要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创新思维与潜能。
据悉,近年来,合肥师范学院为持续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制定《合肥师范学院第十四届“书香合师”读书月活动方案》,举办“共读一本书”特色阅读活动、“悦读·观影”活动、中华古籍文化体验活动等共21项,并开展校内“书香班级”“读书标兵”评选,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