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4月17日,“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媒体记者们通过实地走访、集中采访等形式,参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证研究基地、中医骨伤学科展览室、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地,着重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感受新时代中医的魅力。
在启动仪式上,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林生代表学校向主流媒体记者团的到来表示欢迎。林生书记表示,作为一所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扎根福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探秘中医宝库
原始人骨柄石刀、半山巨人骨骼、清代藏医手术器械、清代妇科诊断模型……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内1万余件(套)珍贵医史文物五花八门,诉说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我省第一个以展示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医史馆陈列的“骨柄石刀”和“石柄石刀”是原始砭石外治中珍贵的两件展品。这是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复合材质的工具,十分珍贵。
据悉,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有医史馆、中药馆、人体生命科学馆、中央苏区(福建)医药馆、校史馆组成的基本陈列厅及户外药用植物园“时珍园”100亩,现有馆藏医史文物、图片、各种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10000余件(套)。
藏品是研究中医药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见证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媒体记者团成员王艺轩表示,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平台,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见证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
见证“中医+科技”
2021年,中医四诊仪首次入驻太空,通过中医四诊仪等,结合建立“面诊、舌诊、脉诊”的数据库等方式,分析航天员身体指标数据。
而类似的仪器,中医药大学就有。媒体记者团走进该校中医证研究基地,在现场看到,“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是一个大型诊疗设备,通过答题、电子脉动测量等,整合中医望、闻、问、切传统问诊手段,采集问诊者电子数据信息;再结合问诊者提供的出生和生活的时间、地点等基础信息,给出传统中医个性化的“诊断”。
据中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朝阳介绍,中医证研究基地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
“哇!这个康复仪器可以这么玩。”当媒体记者团走进康复产业研究院康复成果展示厅忍不住感叹。
康复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黄佳介绍,展厅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和实训场所。“当涉及到骨科康复课程、心肺康复课程等,我们就会带学生到展厅,除了进行一对一人工评估之外,这些自主研发的设备,也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科发展的成果,切身感受科研反哺教学。”
据了解,近年来,康复医学院紧跟康复学科前沿动态,依托康复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复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搭建海内外康复协同创新平台。
解锁中药传承创新密码
4月12日,清达颗粒Ⅱ期临床试验项目启动会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召开。
走进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展示墙上清达颗粒赫然在目。据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副院长兼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褚剑锋介绍,清达颗粒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陈可冀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室团队,基于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的临床降压专方研发创制的中药新药,前期研究显示其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学科聚焦国家区域需求、聚焦重大慢病及人民健康问题,围绕心脑血管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特色与优势病种的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突破向临床转化的关键技术,形成新药研究、康复医疗装备研发、结局评价等创新性、原创性成果。目前获批国家级课题5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项目2项。
走进中医骨伤学科展览室,媒体记者们通过老照片、旧物件详细了解了该校骨伤学科的历史。骨伤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楠告诉记者:“目前,骨伤学科在传承南少林骨伤流派传统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力学等多学科融合实现系统性创新,并结合AI技术研发骨折复位模拟系统、手法整脊数字化平台及疾病预警模型,实现传统经验的智能转化,让其学科得到创新发展。”
对话主流媒体记者团
当天,现场还设置了媒体记者团互动提问环节,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骨伤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等学院院长、副院长分别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详细解答了记者问题。
“截止目前为止,护理学院共培养4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有约30%的毕业生成为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护理学院院长葛莉从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方面重点介绍了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未来出路。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宪泽告诉记者们:“我们学科的定位是培养医管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即把医生、护理、药师等资源整合一体。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有管理类的课程外,还有以医学为基础的课程,比如生理病理解剖等。”
现场,药学院副院长黄鸣清介绍了中药学科的发展。他坦言,该学科在2019年获得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2023年获得国家中药学一级博士授权点。学科重点围绕闽台特色中药进行建设。从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王志福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2024年5月,原针灸学院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虽只有两字之差,但让针灸和推拿两个学科迎来了齐头并进发展时期。“目前老龄化趋势加剧,慢性病健康管理刻不容缓。未来希望能将针灸跟脑病、妇科、运动疾病有机结合”。
据悉,福建中医药大学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中西医结合学科位列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三。
该校也是内地第一所招收台湾学生、最早一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率先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了福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