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4月11日,“共读谛读创读——‘创造幸福的理想课堂’兼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幸福主题论坛暨‘大夏书系读写节’2025年临港专场活动”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百校教师阅读联盟协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承办。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毛力熊致辞,他表示,临港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更要以阅读立品牌,打造浦东引领区建设的新标识,绘就新时代教育强区蓝图。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志聪在发言中强调,当AI深度介入教育,回归教育本源课堂愈发关键。站在智能与人文交汇点,教师需守护教育本质,做技术时代的人文坚守者,让教育充满人性温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健指出,大夏书系携书走进校园,旨在共建教育幸福实验室,促进理论落地、经验共享。AI时代,作为出版方,愿以书籍记录课堂变革,助力教师从他人经验中解锁教育幸福密码。
清华附小校长、集团总校长窦桂梅带来以“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为题的主旨报告,她结合自身38年教育实践,分享了新时代教师如何以生命践行教育使命的三点思考——坚守三尺讲台、专注一间教室、扎根一所学校。她呼吁教师要以于漪“甘为铺路石”的胸怀,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教育家精神群像,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生命与使命同行的沃土。
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所长张人利围绕“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学方式视角”主题展开分享。深度整合式教学,通过主题式设计,实现跨课程、全流程教学,并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实践,其经验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范本。
华东师大临港附小和附中校长潘婷婷分享了“四课堂赋能”教育教学实践成果,以“育生命丰未来”的办学宗旨,通过“爱的课堂、学的课堂、创的课堂、大的课堂”四维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指出,人生需要理想,课堂亦需理想。理想课堂不仅需遵循教育的规律,更需教育者结合自身实践,建构个性化的“课堂理想”。理想课堂的终极目标在于“幸福指向”——通过课堂实践,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与生命价值的提升。
在“让生命因教育更幸福”对话沙龙和“教师读写与教师成长” 圆桌对话中,多位教育界大咖齐聚一堂,嘉宾们畅所欲言。教育智慧的汇聚为教育工作者点亮指引灯塔,激励大家成为学生幸福的点灯人,助力构建更有温度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