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10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进一步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狠抓贯彻落实,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质图强、以治促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一是积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的教育理念。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正在经历格局性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才和科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从经济发展看,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一体发展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从技术变革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革命、重塑教育生态;从人口变化看,随着人口变化的新趋势,2035年前各学段学龄人口将依次达峰,迫切需要持续优化调整教育布局结构;从教育发展阶段看,我国教育正处于以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教育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国际化;从教育对象看,“00后”“1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来源更多、知识面更宽、思想更加活跃,价值追求也更加多元,等等。对此,我们所要建成的教育强国,首要应体现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普遍确立上。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师生以及全社会都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和“六大特质”,积极倡导适合的教育,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不同禀赋,搭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以更加科学的思路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当前,随着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摆在现实面前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上,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则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空对空”的现象。对此,我们要建成教育强国,务必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立足中国大地、基于中国实践,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哪儿,想明白开展教育实践探索的主攻方向,解决好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和现实关系,确保我们制定的各项政策、推进的各类改革,都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汇聚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家庭、社会要同向同行、协同配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政府的统筹组织,也需要全社会发挥聪明才智、贡献智慧力量。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既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也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最大限度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特别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协会学会、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等作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教育的生动局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葛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