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 通讯员 聂伟)“预备,开始!”随着电子播报员的指令,学生下蹲、起跳、腾空、落地,“2米03!”跳远成绩立即被语音系统现场播报,同时也实时上传到了体育老师的教师机上,这是近日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体育课上的场景。
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体育课上,教师利用AI工具实时记录分析学生运动成绩。学校供图
新学期,天津中小学校园里处处可见AI带来的改变。
“同学们,打开你们手中的学生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仔细分析老师推送的水系图,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拍照上传。”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地理教师刘悦的课堂上,学生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小组作答时的“拍照神器”,也是课上任务推送、课后个性化作业布置的小助手。
“通过系统中的随机选人、拍照上传成果等功能,上课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每双眼睛都在聚精会神地关注课堂内容,学生的集中度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了不少。”刘悦说。
“老师快看!‘小飞’和我互动了!”在天津益中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控平板电脑进行编程,看到“小飞”智能机器人依据指令与学生们对话并完成指定的动作。
天津益中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师生与智能机器人互动。学校供图
如今,天津益中学校开展了丰富的人工智能课后服务,有计算机语言学习的编程社团、人工智能普及课、兴趣提升选修课、竞赛社团课,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不同情景的项目中逐步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在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师王婷则用起了星火智能批阅机批改学生作业。通过数据分析,王婷发现,自己能更精确、迅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使得每节课的教学闭环更加高效。“过去,批改作业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现在,省下的时间让我能设计更多互动内容,甚至可以为每个孩子写鼓励卡片。”王婷说。
智慧教育并非单一技术应用,也是一场系统性变革。自2015年起,智慧教育产品在天津全市16个区落地应用,服务学校数量750余所。AI技术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渗透进教育的全场景、全环节。
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2023年6月份,河西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2024年,河西区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研发适应本土需求的教育产品。在课堂上,引入AI互动问答、虚拟实验、虚拟数字人等技术突破教学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课后借助AI实时分析师生行为,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河西区正在全面打响“AI育西岸”品牌,引入大模型创新赋能河西“教、学、研”全流程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