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协同育人“教联体”长效机制实践与探索

作者:何媛 陈杰 余元戎 发布时间:2025.04.08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紧扣教育强区建设发展要求,紧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以青羊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出发点,聚焦“教联体”,全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强化“三保障”:“教联体”引领方向

青羊区在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了科学系统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通过组建“教联体”,为协同育人的体制化、机制化、常态化奠定坚实基础,凝聚成育人合力。

强化组织保障。青羊区政府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2016年,成立了由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关工委等七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2023年归口至“青羊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各项工作。通过跨部门协作,有效破解了协同育人在职能部门间的工作壁垒,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家庭主体、社会参与、媒体宣传”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强化机制保障。结合区域实际,针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青羊区从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青羊区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三年行动计划》等5项配套文件,明确了协同育人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家庭教育指导责任主体,为全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2016年起区内财政预算每年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达1200万元。

强化评估保障。青羊区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办学评估体系。考核指标分为两种,基础指标占60%,特色指标占40%,通过对家长学校、队伍建设、科研保障等方面的评估,激发学校参与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推动学校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青羊区首创“家庭教育星级评价办法”,定期对家长进行评价定星,引导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家庭责任主体意识。目前,已评出四星级家长11792名、五星级家长2531名,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同时,青羊区通过表彰激励先进引领,举办系列争先创优活动,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已评出四星级家委会30个、五星级家委会352个、区级家庭教育示范校21所、市级家庭教育示范校6所、省级家庭教育示范校2所。

搭建“三平台”:“教联体”融通路径

在平台搭建方面,青羊区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为家长、学生和社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拓展“家长学校”学习平台,形成三级网格布局。2023年,青羊区家长学校更名为“成都市家长学校青羊区分校”,统筹全区学校、街道子校工作。创新地在67个社区建立“点校”,形成了“分校+子校+点校”三级网格布局。通过做强分校、做优子校、做亮点校,家长学校成为区域家庭教育的重要平台。

组建“协同育人联盟”运行平台,促进优势互补。青羊区在2024年组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联盟”,整合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各社会资源单位,共同开展协同育人活动。联盟成员包括百所学校、千个社会单位、万个学生家庭,通过定期开展大型共育活动,促进了家校社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平台,拓宽服务渠道。青羊区创新“3+2”课堂形态,即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直播课堂三类通用式课堂和特需课堂、亲子课堂两类需求式课堂。通过建立“家风建设中心”“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社区加油站”“智慧父母学习沙龙进社区”等平台,让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社区落实落地,让家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方便、快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整合线上资源,引导家长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开通了电话咨询专线,推出了网络直播课148期、家长微论坛32期、祖辈学堂微课12期等线上课程,累计受众达10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2300余场,青羊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现了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

目前,青羊区已经形成“政策推动、专业带动、平台联动、评价促动”的“四轮”驱动模式。在政策推动方面,青羊区出台了多项配套文件,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专业带动方面,研发了“637需求组合式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涵盖6个年龄段即准父母段、早教段、学前段、小学段、初中段和高中段,形成修身齐家、育子树人、家校社共育3个课程模块和成长环境、教育方法、身心健康、习惯养成、人格塑造、家校沟通和家校社协同7个课程类别,共347个主题供家长和学校选用。在平台联动方面,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作为枢纽平台,联动四川博物馆、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等场馆资源,有效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整合。在评价促动方面,青羊区首创的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星级评价办法”,有效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成果向合格家长、优秀家长、智慧家长转化。

整合“三资源”:“教联体”凝聚合力

在资源整合方面,青羊区注重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的无限潜力,通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持。

整合社教资源,实现同频共振。青羊区依托社会资源建成社区劳动教育基地12个、校外1公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66个。各中小学幼儿园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育人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联体”工作模式,如馆校携手的“历史印记”教联体、医校共进的“健康同行”教联体、体教融合的“活力校园”教联体、警校同步的“安全港湾”教联体等。2025年2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典型案例》名单中,成都市东坡小学的“多方联动、多方共振、家校社协同共绘劳动教育同心圆”案例成功入选。

整合文化资源,提升育人品质。青羊区挖掘“努力餐”、十二桥、辛亥保路纪念碑、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资源;文翁石室、宽窄巷子、科技馆、成飞主题公园等科技文博资源,举办亲子实践体验课堂等活动。创新打造“街巷亲子游”家校社研学品牌,研发“红色文化”“文翁文化”“少城文化”等5条体验式街巷游线路,有效丰富家长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育人的品质和内涵,每年服务学生家长5万人次。

整合“五老”资源,实现科研领航。青羊区坚持科研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初心,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五老”(老校长、老党员、老德育工作者、老班主任 、老教师 )的科研优势,让“银发力量”在“教联体”建设中展露才华。在“五老”积极参与下,青羊区连续14年承担并完成家庭教育国家课题4项、省级课题2项,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和四川省人民政府202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立德树人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公开课上介绍了“青羊模式”。

青羊区通过整合教育、文化、社区等多领域资源,高度注重跨界融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应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和活动品牌。2023年,全国首批“‘家—校—馆’联盟”成立仪式在青羊举行,草堂小学以“活态博物馆”为理念的“发挥多方合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扎实的科研与实践,对指导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和棘手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建设“三团队”:“教联体”赋能育人

青羊区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了专家团队、指导师团队、志愿者团队三支人才队伍,为实现“教联体”各主体紧密结合、家校社协同育人赋能。

跨界专家团队,满足多元需求。全区聚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营养学、运动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组建了跨界的专家团队。各位专家定期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多样化的家长学校特色课程,同时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把脉问诊。目前专家团队有110人,充分满足家长家庭教育多元化需求。

强化教师团队,提升指导能力。青羊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引进、交流、培训等方式,现有持证上岗的指导师2000余人,确保每个学校拥有10—20名有资质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师,可及时对家长的一般性问题、重点难点问题、个性化问题进行精准帮扶。同时,将新进教师、新晋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纳入年度教师业务考核,提升了教师的家校沟通水平。

壮大志愿者团队,聚合家长力量。“青羊爸爸”“青羊妈妈”“家长义工团”“家长讲师团”都是青羊区志愿者的代名词,人数已突破2000人,他们既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受益者,也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参与者,他们征集家长需求、反馈家长意愿、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协同育人活动,发挥着带领家长成长的作用。2023年,成立了首届“青羊家长讲师团”,讲师团成员受邀到学校、社区分享教育经验,以传帮带的方式,带领家长共同解决问题。

面向未来,青羊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把《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抓得更细、落得更实,以区域为主体,牵引带动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建立权责清晰的“教联体”协同联动体系;以学校为圆心,优化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以“家有良方、校有良教、社有良助”为愿景,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青羊篇章。

(作者何媛系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陈杰系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余元戎系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负责人。本文执笔人还有李良兵,系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吴绍芬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