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肖 晶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晓倩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员
邵 明 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校长
刘 葵 北京市第四中学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角色,其心理健康问题受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教师的心理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因此,尽早识别并干预教师的心理问题,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和学生心理健康共同的迫切需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出建立和完善教师心理危机筛查制度、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议,呼吁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本期圆桌对话我们聚焦“教师心理健康”,邀请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记者:您所在区域或学校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如何?哪些教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张晓倩: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等,中青年教师因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受不良情绪困扰,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焦虑、烦躁等问题,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容易产生过激反应;以及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等。教师的心理健康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社会期望等。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邵明:我所在地区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地区教师类似,教师普遍面临工作负担重、学生管理难、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群体及其表现为:新入职教师表现为适应期压力大,焦虑、失眠、自我怀疑;班主任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易怒或情绪低落,长期疲劳;毕业班教师表现为焦虑、紧张,过度担心学生成绩,睡眠质量差;家庭负担重的教师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职业发展受阻的教师表现为缺乏动力,情绪低落,职业倦怠。
刘葵:在我所在区域,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比例较前几年有所提升。一方面是社会性焦虑在教师群体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提升。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表现大致是较长一段时期处在低气压状态,闷闷不乐,常一个人发呆,面部表情木讷板滞;负面情绪较多,爱抱怨,易怒,情绪不受控制;极度亢奋,语言系统失控等。
记者:您认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肖晶: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易感因素、保护因素及应激压力。三者叠加可以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波动发展趋势。
常见易感因素包括:一是在认知方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持消极的观念态度。二是在行为行事风格方面,倾向于质疑较劲、缺乏耐心及攻击性强等。三是在自我角色认同方面,因为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角色要求不认同,进而对学校、社会不满。四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产生师生冲突、家校冲突等。五是在调适自身压力及情绪方面,部分教师容易长时间沉浸在压力及糟糕情绪里面。
常见保护因素包括:第一,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有组织的支持理解和关心,有亲朋好友组成的良好朋友圈,有倾诉及情绪疏导的丰富渠道等。第二,多元、丰富的积极情绪来源,包括有很多快乐的生活及工作体验等。第三,良好的心理韧性,包括对各种生活及工作的压力事件有较好的缓冲能力等。第四,具有处理压力与情绪的基本技能。
应激压力包括各种生活及工作中的变化、挫折及压力性生活事件,尤其是长期存在的压力、重大挫折与创伤等,这些都会导致心理健康隐患。
邵明:教师心理健康受工作压力、学生管理、职业发展、社会期望等多方面影响。在工作压力方面,主要体现为教学任务繁重且时间管理困难,尤其是班主任和毕业班教师常常加班加点;考核与评价压力大,教学成绩、学生表现等考核指标给教师带来较大压力。在学生管理方面,包括学生行为问题导致教师管理难度增加的问题;家校沟通时面临误解或指责,心理负担加重的问题;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激烈竞争,侧面增加工作负荷的问题等。
刘葵:教师是长时间生活在众人注视下的职业,工作与生活很难截然分开,下班后仍有备课、判作业等任务,仍需解答学生与家长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是很热爱教育教学,不能从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不能获得正向反馈和适当认可,甚至被动裹挟加入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中,再加上个人生活中的不顺遂等因素,会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记者:如何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早期识别?对有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有哪些建议?
肖晶:有一些基本的早期识别原则:近两周以来,自己的心情及日常爱好有没有明显异常;自己的工作状态及工作能力有没有明显异常;自己的社会交往及生活有没有明显异常;与周围其他人相比,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没有明显差距;有没有发生重大、难以承受的变化与挫折等。
邵明:当教师频繁面对学生管理问题、家长沟通压力时,应考虑其是否有表现出存在过度压力、情绪波动、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为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支持系统,提供心理健康培训,并鼓励他们参与放松和减压活动,提倡健康饮食、运动和充足睡眠。同时,还应积极组织体育活动;建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
刘葵: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教师改善心理状态的建议:走进自然,赏花赏景,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做有氧运动,激发内啡肽;找信任的朋友,倾心交谈;从繁杂的生活工作中暂时抽身,安排“假日里的一点特别”,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学习积极心理学,用每天5分钟“回想当日三件好事”的方式培养积极思维。
记者: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肖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独立预测因素。也就是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可以直接独立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反之同样成立。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为两类个体,通过情绪、行为及认知观念可以直接影响对方心理健康。其次,教师通过改变班级文化、氛围间接影响学生的感受、体验与行为,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最后,教师与学生通过影响双方关系、影响家校关系,以及影响学生与学习的关系、教师与教学的关系,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张晓倩:一方面,教师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当教师感到焦虑或烦躁时,可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不耐烦的状态,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也感到紧张和不安。另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例如,当教师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后,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改善,教师会感到挫败和压力。
邵明: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会鼓励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而心理状态不佳的教师可能对学生缺乏耐心,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同样,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时,教师需要为其提供更多情感支持,也会增加自身心理压力。因此,教师的情绪状态会通过课堂氛围传递给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示范积极的应对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处理情绪和压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刘葵: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教师会让学生心态平和,能接纳和包容情绪不够稳定的学生,给予有效的情感支持;会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提出建议,给焦灼的心灵一个安全的港湾,给急躁的情绪一个恰当的出口。同时,能够在班级营造善意友好的环境,与学生共建温暖愉悦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想方设法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为生命寻找多个支点,与学生一起发现生活的多彩与美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也会和家长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共同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记者:您所在的区域或学校有哪些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举措?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还应从哪些角度施策?
肖晶:建议:一是借鉴优秀企业员工心理帮助的工作经验,开展教师帮助计划。二是从教师心理健康发生发展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以及应激压力三要素出发,消除教师心理健康隐患,加大保护支持,从而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三是不要只从精神健康的临床医学角度去看待教师心理健康,要凸显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属性。从教育工作全流程去梳理教师心理健康的隐患,从教师职业角色发展的全流程去支持教师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呼吁全社会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倡导全社会把对教育的评价、对育人的质量评价、对学生教育的评价等工作回归到科学规范的教育规律中去。让教师能专注工作,从而真正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热爱教书育人的工作,做一名身心健康的卓越教师。
张晓倩:一要优化工作环境和任务管理,科学规划教师工作任务、建立监督与评价体系、实施灵活工作制度等;二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优化人际关系、完善家校沟通机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三要明确教师工作职责,界定教师岗位职责,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支持,包括开通心理咨询与援助渠道,提供心理健康培训等。
邵明:教育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心理健康资源、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建立教师支持小组等。学校应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健康培训;建立支持系统,定期评估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应提高对教师职业压力的认识,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刘葵:首先,建议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制定教师准入标准,增加相关人格测试、心理测试,尽量保证入职人员的人格健康、心理健康。其次,建立教师脱产(时长为三个月至半年)轮休机制,使入职后的教师有自主提升的学习机会。再次,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建立更合理问责机制的同时,也应建立合理的免责机制。最后,教师自身也要增加心理适应的弹性。
责任编辑:单笑斐 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