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以璇)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15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30%,但80%—90%的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自主可控。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黄爱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医工交叉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和破题之策。”
黄爱龙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医工交叉高端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尚未建立完善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医工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缺乏统筹布局与规划引导,医工交叉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医工交叉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配套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保障体系。
为此,黄爱龙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聚焦完善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建议教育部、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制定我国医工交叉学科专业专项发展规划和相关人才培养的教育标准,加强统筹管理与规范指导,加快建立“医工交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专业认证体系。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培养活跃在创新最前端的“医学出题人”。建议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探索实施医工交叉领域的“MD+PhD”人才培养计划,总结我国“协和医班”等实践经验,支持建设“工学学士+医学博士”“医学+工学双博士”培养体系。
三是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外部支持和保障体系,聚焦健全“产学研用”全链条人才培养环境。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信部在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基础上,布局建设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家医工交叉试点学院或新型研究院”;建议人社部、教育部、工信部建立医工交叉相关学科的职称晋升通道,激励行业导师参与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及机制,建设医工交叉创新社区网络与示范交流平台,促进原始创新与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