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用大数据解码农药生态风险

作者:任朝霞 姚雪 发布时间:2025.02.21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姚雪)农药是否安全?日前,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万年峰教授课题组联合多国科研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一话题作出有力回答,相关研究成果以“大数据解析生物多样性控害的依据与时代背景: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具有负面效应”为题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

课题组利用大数据思维,联合6个国家11个机构的科研人员,筛查了全球88.75万个农药使用案例,构建了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影响非靶标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行为和生化指标数据库。

研究结果显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显著抑制非靶标动物的生长、繁殖与行为,扰乱了动物的神经生理反应、细胞代谢、呼吸反应、生理生化响应等生化指标;抑制了植物的生长、繁殖,干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细胞代谢、呼吸反应、生理生化响应等生化指标;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破坏了微生物代谢、细胞膜通透性、生理生化响应等生化指标。

该研究将非靶标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将植物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将微生物划分为真菌和细菌,发现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负面效应同样存在。该研究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室内条件下农药对非靶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负效应与上述类似。在不同气候带中,研究人员发现,温带地区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效应强于热带地区。将非靶标生物分别暴露于陆地和水域环境条件,农药的负效应仍然存在。

为防止过分夸大农药剂量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也构建了田间推荐使用农药剂量、水域推荐农药使用剂量如何影响非靶标生物的数据库,结果显示,尽管推荐农药使用剂量的数据样本量不如所有农药使用剂量的样本量,但将农药使用剂量固定在推荐剂量范围内,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对非靶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负面效应仍旧出现。

研究进一步利用回归方程模型量化农药使用剂量与非靶标生物各指标值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农药剂量的加大,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对非靶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负面效应逐渐加剧。

“我们这项研究还构建了迄今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健全、内容最丰富的农药影响非靶标生物的数据库,辅助材料近50万字。研究成果为在全国与全球范围内开展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万年峰介绍。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