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董)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近年来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持续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不断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出版实验教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构建适合在西部民族地区示范推广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是构建“三层次四融合六开放”化学实践教学新体系。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化学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吸收国内外知名高校先进实践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层次四融合六开放”化学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搭建递进式教学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实施“六开放”(开放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课题、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名校合作平台、企业研发生产平台)和“四融合”举措(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教育、课堂紧密融合民族特色文化、课题研究有机融合西部药用资源优势、编写实验教材融合教师科研成果),逐级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层次”)。
二是设置创新能力导向型实践教学课程新体系。化学专业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设置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实验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探究式学习、虚拟仿真、毕业论文、创新训练、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12个课程模块,模块间相互关联,多个模块协同培养,能力逐级提升。同时,通过提高实践学分占比、将实验课程设为34课时/学分(理论课为17课时/学分)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综合化学实验项目等体现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协同实施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和虚拟仿真教学新模式。学校充分利用西南药用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学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知名企业等高端平台作用,在综合实验和科研创新课程中,在课堂、课题、教材中融入化学专业特色研究方向,如西南药用资源研发和低碳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开发等,以及到药用资源或锂离子电池研发的企业开展创新课题研究,通过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4个教学模块、104个实验项目的基础上,探索植入人工智能(AI)机器人实验教学模块。通过协同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高阶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实施多维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新机制。化学专业以“形成性评价、持续改进”为宗旨,将考核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验教学考核设形成性(占比70%)和总结性评价(占比30%)2个模块,针对专业基础、综合实践和科研创新等3类平台的12个课程模块,设置包含学习态度、专业基础、操作技能、科学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6个维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操作和考核结果,协同教学督导评课和学生评教数据,为教师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式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综合施策之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提升。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建设,化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明显提升,得到用人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度认可。近五年,化学专业本科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150余项,其中国家级50余项。近五年,化学专业本科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