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文学作品里的中国传统节日

作者:罗玉兰(Oksana Rodionova)[俄罗斯] 发布时间:2025.02.17
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我们谁不喜欢节日呢?节日含有文化、社会和情感的成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事实上,节日几乎与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因此,它们反映了各民族形成的传统和习俗,并在本质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尤其是文化。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是一座真正的文化遗产宝库,必须加以保护并传承给未来的世代。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并指出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丰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值得指出的是,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理解自身文化,还有助于拓宽视野,使我们能够接触新的习俗、美食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与此同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为我们充分讲述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传统节日。过节是人类大家庭的共同爱好。在俄罗斯推介中国文学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发现,通过介绍文学作品中对传统节日的描写,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2021年8月1日,我和我的丈夫罗流沙在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俄罗斯的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简称“俱乐部”)。俱乐部的重要活动之一是在VK网开设的公众号上展开的。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找到关于中国文学译作的新闻、读后感、作家访谈和文学问答等内容。到目前为止,俱乐部公众号已有超过4000名订阅者,已发布大约300篇文章,其中,35篇文章与中国传统节日直接相关。

每年在公众号的“纪念日历”专栏中,会发布关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的文章。除了这些节日以外,俱乐部还向读者介绍了“龙抬头”节日、七夕节、中元节等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比如立冬和大暑。由于俱乐部的目标是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杰作,因此,在每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中,都会发布主题选集,以及翻译成俄语的中国作家关于传统节日的作品片段。

我们会选择那些在创作中最生动反映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象征和传统的作家。例如,从2021年到2024年,俱乐部的读者们阅读了蒲松龄、鲁迅、老舍、巴金、莫言、刘震云、毕飞宇、沈从文、曹征路、桐华等作家的作品片段。上述作家利用节日的意象来发展各种主题和情节,因此,所选的片段使俄罗斯读者能够全面观察中国节日的有趣细节。

3年来,我们多次提到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在这部作品中,从小年开始,作者详细描述了春节的各个阶段,因为他正好出生在小年:

父亲并没有去买什么年货,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钱。他可是没有忽略了神佛,不但请了财神与灶王的纸像,而且请了高香、大小红烛,和五碗还没有烙熟的月饼。他也煮了些年饭,用特制的小饭缸盛好,上面摆上几颗红枣,并覆上一块柿饼儿,插上一枝松枝,枝上还悬着几个小金纸元宝,看起来颇有新年气象。他简单地说出心中的喜悦:“咱们吃什么不吃什么的都不要紧,可不能委屈了神佛!神佛赏给了我一个老儿子呀!”(《老舍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还描述了一个角色在节日的前夕包饺子。在元宵节期间,我们摘录了一段讲述参观北京庙会的情节,那里提供各种满足不同口味和预算的节日娱乐。

此外,在小年期间,公众号还发表了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中的一段摘录,描述了中国乡村的春节准备。巴金的小说《家》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详细描述,其中也包括庆祝春节的准备工作。

元宵节的时候,我们展示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一段摘录,作者详细描述了在中国农村为元宵节举行的狂欢活动:

每年到年底,延津县城要闹一次社火。说是年底,其实是转年的元宵节,但大家还是习惯说年底。县城东街有个打兔的叫老冯,既上山用火铳打兔,也到十字街头卖熏好的兔肉。老冯是个豁嘴,除了打兔卖熏兔,最喜热闹。每年年底城里闹社火,都归他张罗,是城里社火会的会首。每年一到年底,老冯便集结一百多人,踩着高跷,穿着彩衣,用油彩涂着脸,敲锣打鼓,从城里穿过。平时大家从事五行八作,现在每个人都改做另外一个人:或是百年前千年前的一个人,如共工、勾龙、蚩尤、祝融、文王、纣王、妲己等;或是生活中没影的人,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嫦娥、阎王、小鬼等;或是戏里的生、净、旦、末、丑,只装扮一个大概,不具体要求他是谁。社火一般要闹七天,从阴历十三,直闹到阴历二十。这年阴历元宵节,老冯又领着社火队大闹县城。(《一句顶一万句》,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在中国农历二月初二,中国人会庆祝“龙抬头”节日。这源自古人对星象的解读,正是在这个冬末春初的日子,代表“东方苍龙”的星宿初露地平线,也象征了自然的复苏。在中国文学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龙的形象都相当常见。在“龙抬头”这一天,我们向读者介绍了曹征路的小说《红云》。这部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南方的广东省,描述了一种在“龙抬头”期间出现的独特自然现象。

清明节则通过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中的片段以及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的一段来呈现,后者包括女主角在秋千上摇摆,迎接春天到来的桥段。

端午节则通过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重现了这个节日的奇妙氛围: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沈从文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桐华的小说《步步惊心》中则出现了对中秋节的描述。该小说充满了民族志般的细节,其中详细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生活用品、服装和饰品、食物和饮料等。此外,针对中秋节,我们完整刊登了莫言的散文《北京秋天下午的我》。

由于莫言对酒文化的知识特别深,因此,在重阳节这个登高喝菊花酒的节日里,我们刊登了他的小说《酒国》中的一段,描述了一个角色关于葡萄酒发明史的有趣讲座。

在中国,任何节日都离不开丰富的饮食传统。因此,公众号发布了许多来自崔岱远散文集《吃货辞典》的片段。例如,在腊八节,俄罗斯读者可以读到他的散文《腊八儿粥》,在元宵节可以阅读《元宵》,在清明节可以阅读《青团》,在端午节可以阅读《粽子》,在中秋节可以阅读《自来红》,在立冬节气则是关于饺子的散文《鲅鱼饺子》。以下是专门介绍中秋节的一个片段:

中秋时节,天那么高,那么蓝,那么清澈,人的心情也透着格外敞亮。市面上各色月饼给这怡人的节日平添了几分甜蜜和温馨。什么五仁月饼、翻毛月饼、提浆月饼、广东月饼……让人目不暇接。各地的月饼口味不同,其中最有京范儿的就得说是自来红了。从前中秋祭月,供桌上少不了月饼,但并不是什么月饼都有资格上供。祭月的月饼必须是素的。别看自来红小巧玲珑的,却有着庄重、古朴的气度,自然担当得起供月的重任。古人认为甜蜜的味道充满了高贵和神秘,可以和光明美好联系在一起,所以上供的吃食必是甜的。先人们用甜蜜的美味来祈祷幸福,而这些美味往往又成了祈祷的对象。这已然成了一种礼仪、一种文化,既是对甜蜜生活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团圆的憧憬。北京普通人家祭月供的都是两碟自来红。简单朴素,却考究庄重。当然,“心到神知,上供人吃”,上供撤下的素果最终还是给自家人吃的。(《吃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众所周知,所有童话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和情感最真诚的宝库。阅读中国的童话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视角,是认识其象征性、传统和价值观的好机会。我们的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多次为读者创造沉浸于中国童话世界的机会。例如,在2023年兔年,俱乐部向读者推荐了俄文的中国民间故事集《年年愿幸福》中的《玉兔》童话。在2024年龙年,则推荐了这本故事集中关于龙的童话。此外,我们还整理了5部标题中包含“龙”的中国童话集,以及20篇翻译成俄语的关于中国龙的童话。在另一篇文章中,我们整理了蒲松龄关于龙的“奇怪故事”专题,包括《猪婆龙》《龙》《蛰龙》《产龙》《龙无目》和《龙取水》等篇目。在七夕节,我们向俄罗斯读者介绍了著名的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故事。

即使是上述作品中的少量内容,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无限潜力,这种文化贯穿于中国作家的创作之中。杰出作家是民族文化大师,也是全人类文明的宝贵代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使人能够深入感受丰富的中国文化的所有细微之处,同时也能比较和意识到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亲近,从而使我们两国人民更加紧密相连。(作者 罗玉兰(Oksana Rodionova)[俄罗斯]系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学翻译家。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感谢刘江凯教授对本专题所作贡献)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2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