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舟行万里,操之在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来华留学生回信,鼓励中外青年加强交流互鉴、发展长久友谊。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随着传播领域网络技术深度发展,新媒体快速发力,面向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新时代国际形象比以往更加迫切。
在中国文化谱系中,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且相对独立的地方文化元素。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是“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门类众多、内容丰富,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钟灵毓秀、底蕴深厚,以徽文化为主体的国际文化传播教育既是自觉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又是提升安徽省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抓手。由于中外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文化制度、管理制度、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在中外学生教育融合过程中和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实践中,来皖留学生仍存在跨文化不适应和文化休克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冲突的风险,从而使来皖留学生教育工作变得复杂且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面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话题,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应顺势而为。徽文化体量巨大、内涵丰富,开展好徽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不仅有利于安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帮助留学生群体尽快熟悉安徽省情、中国国情,融入校园生活,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举措,更是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由路径。
厘清徽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我们针对性做好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工作、构建有效的徽文化教育路径、厘清徽文化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首要前提。我们应以传承为联结点,挖掘徽文化深层意蕴,探寻徽文化精髓,拓宽中国国情教育理解路径,深化留学生的徽文化认知体验。面对加强我国国际中文教育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徽商·徽菜·徽建筑”作为徽文化的三大瑰宝,历经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如今更应发挥连接中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作用。此外,学界还提出依托安徽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活动“徽山·徽水·徽文化”修学项目深入探索、实践和拓展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凝练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内涵。鉴于留学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身份识别要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应有别于中国学生,在归纳凝练的过程中,应界定甄别、审慎抉择,从而实现留学生徽文化认知的立体化构建。
在加强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方面,我们以知华为切入点,依托徽文化独特元素,巧借徽文化瑰宝,丰富国情教育画卷,提升留学生的对华认知深度。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大多集中在留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方面,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也主要集中在事务性管理方面。强化徽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自我认知是加强来华留学生徽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需要全方位、多途径、深层次加强地方文化教学,深化高校对地域文化资源在留学生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为教师讲好安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思路;培养教师地域文化教学意识,以语言教学为抓手,将徽文化融入来皖留学生中文教学,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厚植徽文化理念,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梯度化培养。
探索特色路径,赋能来皖留学生国情教育新模式
在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平台和路径选择方面,我们以实践为支撑点,融合精品课程与文化活动,打造徽文化体验平台与特色实践项目,开辟多元化学习通道,激发留学生深度探索和体验徽文化的热情,形成“理论+实践”的二元协同机制。结合地方文化专题开展的系列体验活动,对来皖留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国情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于2009年发起主办的以徽文化为主题的“徽山·徽水·徽文化”修学活动是极具特色且值得推广的徽文化教育方式,该活动不仅发挥了安徽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更为在皖留学生提供了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他们从多角度体验安徽、认识安徽、了解安徽、热爱安徽,进而培育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教育部发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明确将中文和中国概况类课程作为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国际学生的必修课。徽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又展示了我国的历史风貌。在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对徽文化内涵深度解剖,找准文化交融点,系统总结适合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素材资源,以徽文化为突破点,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一言堂”,捕捉情感共鸣点,听取来华留学生对徽文化的真实想法和想法形成的根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要充分挖掘徽文化的时代价值,合理选用典型案例,打造“徽风皖韵”品牌名片,提升徽文化教育亲和力,引导来华留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意识,培养来华留学生校园归属感,培育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促进中外学生融合交流,推动学校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自1980年第一批来华留学生进入安徽大学学习至今,安徽省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成果显著。40多年的砥砺奋斗,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优秀的徽文化在来皖留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省各高校在来华皖学生徽文化教育中应紧紧围绕“知华友华爱华”渐进式培养理念,在“理论+实践”的二元协同机制指导下,用好课堂“主渠道”,提升徽文化课堂教学效果。试行徽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全覆盖来皖留学生,纵向贯穿各年级、各层次学生,常态化开展留学生徽文化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随机听课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提升徽文化教育的教学质量。优化网络“主平台”,精准推送徽文化讲解。优化各高校现有网络平台资源,充分利用视频网站、直播平台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在皖留学生了解、认同徽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为他们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的徽文化讲解内容的同时,鼓励留学生参与内容创作和分享,形成良性的内容生态循环。唱响活动“主题曲”,专业化打造“徽风皖韵”品牌活动。依托“感知中国”“徽山·徽水·徽文化”等各类活动项目,牵手兄弟院校,建立健全活动机制,不断增强来皖留学生群体对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提高安徽省来华留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013年,第五届“徽山·徽水·徽文化”修学活动共有来自江浙沪皖四省市20多所高校的留学生齐聚黄山,共同开展徽文化教育活动,是跨省跨校外国留学生活动组织的优秀范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夯实队伍根基,建立来皖留学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当前,安徽省来华留学生教育正处于提质增效关键阶段,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和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对来皖留学生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和业务要求,建立一支高效的留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是开展留学生徽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面对政治素质要求高、专业能力要求强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各高校应强化队伍“主力军”,系统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充分发挥留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主导力,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做好留学生全方位、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可度。建立健全长效师资和管理队伍力量培训机制,优化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体系,为优秀青年教师搭建沟通平台、创造交流机会,支持鼓励对外汉语教师脱颖而出、尽快成长,让最有“网感”的人给来华留学生讲好安徽故事、传递中国善意,满足来皖留学生教育管理需求。此外,还要筑牢工作“主阵地”,在实际行动中见真章现实效。教师应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做好来皖留学生教育工作,以娴熟的沟通技巧和丰富的徽文化知识储备做好徽文化教育工作。
做好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工作是安徽省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来皖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虽然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存在已知和未知的困难、挑战。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只要我们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提高专业水准,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结合外国留学生自身特点,科学系统地引领在皖留学生理解、讲述徽文化,就一定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中有效提升徽文化教育成效,发挥其在推进中外民心相通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来皖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和中国国家认同。(作者李东阳系安徽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师;胡善贵系宁波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安徽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2023AH051068]“来皖留学生‘徽文化’教育路径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2LLXC05Z]和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来皖留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