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承担着向世界推广中文、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情谊,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桥梁的重要使命。具体来说,他们是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当地院校、汉语教育机构教师团队的有效补充,也将是世界中文教学现状与特点研究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团队的后备力量,更将是国内高校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这项伟大的民族事业中,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不仅是务实的推动者,也是外国中文人才乃至未来汉学家的初阶培养者。
国际观是指国家公民或社会成员对国际社会国家间关系总体情况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看法或立场,它以国际理解、尊重多元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原则为导向。如今,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深入融合,国际观的发展也与时俱进。具体到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在具备扎实的中文教学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培养其国家公民意识,从中国视角出发,以中国情怀、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为核心,以外语、跨文化沟通和区域国别知识等实践能力为基础,形成全面的国际观。良好的国际观不仅会增强志愿者的思想核心力、在地适应力,也会促进其跨文化研究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并在课堂上用更适合目标群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需求度升高的时代背景
一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贸易大国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通过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行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成为多极世界秩序的捍卫者与和平发展的推动者。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事实证明,中国的大型基础设施计划为全球,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带来了经济社会状况的显著改善,造福了人类。
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同时,更多国家民众的工作和生活也开始与中国息息相关。一方面,大量中资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工程,开展国际贸易。以我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为例,2024年约有30个中国汽车品牌正式进军俄罗斯市场。在该国销量前10名的品牌中,中国车企就占了8席。而中资企业的本土化则为当地员工了解中国业务、国情乃至语言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市场对外国友人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019年,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约有50万名,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近1.5倍。同年,据中国人才研究会统计结果,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也逾95万,从事领域和行业覆盖高科技、教育、文艺、短视频制作等多方面。然而,无论在中国学习还是工作,入乡随俗是免不了的。因此,在出国前,他们至少需要学习基础中文。
二是中文、中华文化及汉学在国外愈加受到重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许多外国家长及华人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他们不仅着眼于将来让孩子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还基于拓宽其视野、了解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发展逻辑的考量。相应地,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中小学增设中文课。在东南亚的11个国家中,菲律宾、老挝、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越南7国已出台政策,正式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人才培养层次最为齐全,部分高校已建立起“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机制。此外,俄罗斯于2019年首次将中文科目考试列入国家统一考试,那里的考生从此有机会将中文作为自己的考试语种。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国外民众喜爱。除了海外华人华侨积极举办相关展演外,部分国家也在重要节日以官方形式展示中华文化。2024年2月,莫斯科举办盛大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市中心几条主要大街高挂的大红灯笼、精彩的舞龙表演、诱人的中式美食都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氛围,而凛冬夜晚热情洋溢的莫斯科市民则更加说明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兴趣。
此外,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在内的汉学也在国外方兴未艾。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东方系、泰国国立法政大学东亚研究所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与高校,都对中国展开深入研究。随着世界各国与中国合作的不断深入,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也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因此,中国问题研究也成为其咨政、内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汉学家还会到本国各学校开展讲座,为当地民众介绍中国的“昨天”与“今天”。
总体来讲,中国不断壮大的外部影响力及国内庞大的市场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触或使用中文,由此,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在全球多地稳步发展,协助当地教育机构推广中文,包括对本土教师的培养。而在当地师资有限、中文学员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国际观对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需要年轻一代具备良好的国际观。当前,中国正在深度接轨世界,全球范围内,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我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上海合作组织(SCO)等框架下与亚太、中亚、东欧、西亚、南亚等地区国家加大合作。不断推进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亟需年轻一代承担起联通中外的重要使命。
今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已被列入高等教育的系统工程。具备良好的国际观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理解国家发展大政方针,也有助于他们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作为青年学生的一分子,将较早走出国门,因此,他们在连接中外文化、促进教育互动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国际观必不可少。
其次,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把握良好的国际观。近年来,贸易、科技等领域的保护主义滋生,反全球化、单边主义、小圈子主义抬头。个别国家与国际组织抱有冷战思维,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世界认知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极易被五花八门的资讯所误导,容易相信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及言论,导致不利的后果。
在面对外部纷繁复杂的价值理念及快速变化的世界时,良好的国际观可以有效指导志愿者明辨世界发展的逻辑,认清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增进国际理解。
再次,多元教学目标与工作环境需要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拥有良好的国际观。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被派往世界各地开展汉语教学期间,他们面对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更加多元,同时也会迎来一些挑战。一是部分志愿者对所在国家语言、环境的不了解。这主要源于他们在国内所接受的涉外教育较偏重英语及英美国情与文化,导致在非英语国家时,志愿者因不熟悉当地语言、文化和国情,在课堂沟通和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障碍。笔者在俄罗斯工作期间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志愿者在与校方沟通时遇到困难,这导致他们对当地城市及高校的期望值有所降低。二是理解认知方面的差异。一方面,部分国家未能充分正视我国教师及志愿者在当地中文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中所作的贡献,对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也存在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部分国家的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思潮较为突出,当地大学生,尤其是Z世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与志愿者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给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带来挑战,同时也给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复杂因素,区域国别知识、外语技能将帮助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驻外教学生活。而国际观中的中国情怀、中华文化等核心价值将有助于志愿者从人类文明中找到共同价值,从而引领其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有章可循、认清本质、把握方向,帮助他们在履行好传播语言与文化等基本职责的同时,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守正创新。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国际观的培养路径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多为国内高校在读的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生,在毕业后申请到海外从事教学工作。广义上来讲,一些在国外留学的中国籍学生也有机会被召入志愿者行列。因此,在国际观培养方面,可以从国内高校、我国驻外机构以及志愿者自身等多方面着手。
第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国际观。国际观并非舶来品,它长久以来孕育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中国文化崇尚和谐,“和合”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若能俯首即拾,又何必苦苦寻觅。因此,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对“中国文化典籍导读”“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的深挖来借鉴优秀的、富含国际观和世界观论述的内容。例如,在介绍中华文明历程时,我们可以通过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来展现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的历史,进而展现我国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传统理念;通过对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阐述,来展示我们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主张。此外,即便是最平常的饮食文化,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自信与共鸣。以臭豆腐为例,与外国人常吃的奶酪及其发酵技术相比,中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开始研制发酵食品。因此,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相关专业学生,都可以在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深挖并汲取营养。
第二,在思政课中增加国际观教育。除了已有的“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通识课程,相关教育学院还可以单独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这些讲座在讲授中国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还要讲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历史演变、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特别是当代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发展态势以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同时,结合“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们理解“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和“既要自己富也要大家一起富起来”等思想观念。
未来,无论学生毕业后在国内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还是赴海外讲学,抑或是从事其他外事工作,具备正确的中国态度、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互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适当增加区域国别、外语等课程的比重。在确保打牢专业基础,即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和汉语写作等课程的同时,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要更广泛地了解世界,了解未来要工作的环境。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本校及所在地区的对外合作状况来开展规划。例如,东北地区高校增设的课程可以侧重东北亚合作,积极培养学生对俄日韩三国语言、文化及国情的掌握与认知;临近北部湾地区的高校则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学习东盟成员国的语言与文化。
第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驻外机构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组织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为其讲解当地风俗文化、与中国的合作往来,以及我国对外政策、涉外知识等内容,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海外在地实情和国际交往动态。同时,也可以组织当地教师为志愿者作语言、文化方面的讲座。许多志愿者在校期间只学过英语,即便有学习第二外语的机会,因课时量有限等因素影响,也是学得一知半解。因此,在非英语国家工作之余,如能结合语境学习当地官方语言,将会一举多得。此外,新老志愿者在培训中的交流也很重要,能够有助于相关经验广泛、直观地传播。
第五,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主动寻找对外交流及实习的机会。国际观的培养不仅构建在专业课、思政课与通识课中,还要通过国际交流等多种手段搭建立体化的框架。例如,可以尝试到校内或同城高校来华留学生主管单位实习。相关专业学生不仅可以辅助来华留学生导师及留学生辅导员做相应管理工作,也可以走入课堂进行一定学时的助教工作。事实证明,只有投身于课堂,与不同国籍、不同中文水平的教学对象相磨合,在各种突发事件中积累经验,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国际理解力才能得到补充和提高。此外,还要通过学校外事部门积极与所在省、市的外事办、对外友好协会等外事部门沟通协商,创造寒暑假实习的机会。这类实习不仅会拓宽学生视野,还会提升其外语表达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
最后,在助力志愿者开拓自身理论与实践空间的同时,国际观还将是解决其职业生涯发展瓶颈的一条路径,特别是在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掌握良好的国际观及相关实践能力的志愿者回国后,将成为一名复合型语言人才乃至复合型国际人才。他们既可胜任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也可胜任服务我国对外开放及共建“一带一路”的其他相关工作,如从事语言文化资源建设及产品开发、中国影视-文学推广、国际文化交流,乃至中外产业与经贸合作等工作。
尽管国际观培养不会立竿见影,但它对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学业与未来工作都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就专业拓展力而言,陆俭明先生曾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高端论坛(2021)专题报告中指出,“真要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华文化,就得靠学习、掌握好了汉语书面语的汉学家,中文翻译和本土汉语教师/中文教师”。鉴于此,国际中文教育者们有必要与这类群体加强合作。那么,良好的国际观在指导志愿者教学工作的同时,将有助于其与驻在国的同事、汉学家共同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中华文化研究,并在其中发现挑战与机遇,特别是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问题。而当志愿者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了更多理论与实践能力加持,再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便能更加有效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作者 刘兴涛就职于沈阳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