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中文正在成为世界的公共文化产品

作者:宋春香 发布时间:2025.02.17
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2024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致2024年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从“产品”的物质属性到“文化产品”的人文价值,再到“公共文化产品”的文明共享,通过“产品”“文化”“公共”三个维度的关键词,深刻揭示了中文产品的历史传承性、中文文化的世界连通性和中文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世界共享性,深度挖掘了中文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和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中文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产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产品”是指生产出来的物品。“产品”的出现离不开物的载体和人的精神。因此,结合人情与物理的中文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具有传承人类历史记忆的重要价值。

其一,透过中文能够了解中外发展史。2017年,凝聚人类智慧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依托甲骨,中文造字记录了中华文明历史,承传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透视远古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中文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能让我们更深入追忆中华文明的历史。例如,甲骨文字的占卜记事、江永女书的布面文化、“六书”造字的构成方法、秦王汉墓的史说传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丰厚的历史故事等。另一方面,中文也是传递世界文明成果的载体,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过去。无论是中国学研究,还是汉学研究,我们都可以透过中文去发现世界,可以使用中文去书写中外交流的历史。

其二,借助中文可以解读人类物质文明史。在中文的世界里,自然万物组成了汉字的一笔一画。“三点水”画出江河湖泊的名山大川,“四点水”撑起蒸煮熬煎的烹饪生活,“木”字旁连起林舍桥梁的绿色家园,“金”元素组成金银铜铁的质感世界等。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汉字的横竖撇捺蕴含着天地人和的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人类与自然同在同行的旅程,应用汉字的实践就是一个走进人类物质文明世界的体验过程。

其三,赏析中文还能感受汉字美学的人文史。中文源于天地自然,用于日常起居,以物赋形、以神通意,具有亘古的美学价值。其美学特质体现在音形义的组合之中,更凸显人文精神的传承。从中文之形,可直观横平竖直与方正无斜的顶天立地式人格操守;从中文之音,可感受其间四声交错、平仄相应、起落有韵式的声色感染力;从中文之义,可体会其间附形言说、婉转含蓄式的意犹未尽。从仓颉造字到甲骨起文,华夏精神在诗词曲赋中从古绵延至今。中国先贤智慧是人类的共情美感,音形义的传递带来了“美美与共”的物质美感和精神愉悦。

无论是“手写”的书法,还是“电写”的打字,世界人民都可以透过中文共同缅怀远古的先民记忆,使用中文搜索曾经的全球发展轨迹,通过中文启迪未来发展的道路。

中文是中外交流的文化产品

“语言”之根,可生“文化”之花。“产品”在物质载体的基础上,因其承载了文化精神而拥有了生命力量。中文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与多方对话交流的积极作用,更在人类发展的浩瀚文明中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质联通世界。

首先,中文能够联通世界语言文化共同体。

中文因其独有的文化魅力而日益联通世界,为人类构建起“美美与共”的语言文化共同体。一方面,中文凭借自身的民族性特色已成为世界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早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书第一章“马来各部族的居住地区和文化境况”中,就从马来族语言文化的地理位置角度提到“中国海”,并断言在大群岛的文化地理中“凝聚着人类最早的三大精神素养中心:中国、印度和闪米特语系(全称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简称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诸语言的所在地,它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对大群岛产生过影响”。由此可见,中国与中文在文化地理的视域中早就引起了外国语言学家的关注。

另一方面,中文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圈”。因地理比邻、文化相近,那些或受到汉字影响,或曾经使用过汉字,或正在使用汉字的东亚国家被称为“汉字文化圈”。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文的历史传承让这些地区和国家具有文化亲缘性和情感共通性,由此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中文文化的地理景观。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既有基于血缘、地缘和精神家园相系的“华人圈”,也有通过“汉语圈”聚焦中文教学科研的海内外中文/华文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这些世界中文“教师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通过交流对话,交汇各国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思想,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研讨海外华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路径,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大同”思想、“大公”理想和大爱精神。

其次,中文可以联通世界语言教育新格局。

教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文化自信。多年来,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本土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从中文出发,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研究文化的内涵;在语言对比实践中研究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在跨文化学习与教育中,不断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人类古代文明交流的道路上,中文世界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海陆之间跨文化交互的通途;在新时代“地球村”里,孔子学院用中文展示文化“自信力”,用中文凝聚文化“他信力”,与世界各国知名语言文化机构互学共鉴,共同发挥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4年,已有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学习,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同时,基于语言教育的中文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着世界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2002年至今,“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活动已举办了20余载,用中文架起了全世界语言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自2010年起,每年的4月20日被联合国定为“国际中文日”。这是二十四节气当中“谷雨”的时节,凝结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这一天,世界中文爱好者、学习者都积极通过经典诵读、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呈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在全球教育视角下,国际中文教育不断推进语言文字标准化建设进程,并依托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合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信息学等学科合力,发挥多学科的辐射效应,成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文+职业”的发展态势下,随着2023年4月20日《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的发布,职业教育也为国际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拓宽了中文联通世界的新视野,打开了全球语言教育的新格局。当前,中文水平考试(HSK)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非中文学习者的标准化考试。世界各国人人可学中文、人人可用中文、人人可写中文。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文化组织建设,中文都已成为全球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文已然联通世界文化使者汉学家。

汉学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文联通世界文化并实现文明互鉴与文化共享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5年1月8日,在中国知网中,以“汉学家”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的研究文献达到10894篇。其中,近两年研究成果占总量的11.28%,在2023年有728篇、2024年有501篇。

汉学家们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热爱中华古今文化。在他们的研究、译介、引入和传播过程中,以《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作,以鲁迅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名人和以莫言为代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能够在跨文化的作品中被世界人民所知、所学、所爱,为世界了解中国故事、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最为直接可见的文化产品。

同时,有关汉学家的国际会议、研讨会等,也为中文在世界的传播提供了交流平台。例如,2023年7月3日,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2024年7月22日,以“美国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为主题的美国汉学家大会(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2024年10月30日,以“理解中国:多元一体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汉学国际会议”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丹麦、冰岛等23个国家的31位国际汉学家参加。随着中文文化越来越被世界关注,国际汉学家成为对话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使者,他们在译介中了解中国、在研究中理解中国、在传播中弘扬中国精神。

中文是全人类共享的公共文化产品

古往今来,中文联通世界、交流思想、共享文明,为人类发展架起语言的桥梁。近年来,中文类文化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实践需要语言联通,“中国制造”的产品要走向世界需要语言助力……当中文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公共文化产品,国际互鉴、世界共享,中文就拥有了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世界文化景观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融入与共享而更加丰富多彩。

一方面,用中文与世界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中国传统的民俗节庆日渐走进世界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2024年12月4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性的团圆节。同时,融汇了中国传统文人雅士风骨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不断通过文化课堂、文化活动走向世界。外国人可以走进“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来展示自己的中文风采。而跨学科、跨文化传播领域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讨活动,也将进一步深化中文文化的理论思考,优化中文文化的实践路径。此外,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文国际化的权威性标准接续出台。《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在听、说、读、写、译和文化方面制定了规范的水平要求和等级分类;《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从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的角度划分出文化学习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共享模式日益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

另一方面,用中文与世界共享中国当代文化。中国当代文化融合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与世界的共享离不开国际中文教材的科学设计与研发。202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通过多种语言为全世界人们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教学参考书。其中,刘利总主编的国际中文系列教材《高级中文读写教程》与《高级中文听说教程》,集“课程思政”“融合学习”“能力导向”三大编写理念于一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听、说、读、写、译等核心课程,通过中国的当代话语表述、实践和理论相互印证、叙事身份中外结合、自我视角和他者视角交互出现、共同体悟当代中国真实的话语模式,让中文学习者真正共享到中国的当代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国际中文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维度也变得更加多元。他们不仅要有知识储备和文学涵养,更要有文化叙事能力,能够运用扎实的知识储备,会讲中国当代故事、讲好中国当代故事。尤其在商务中文、科技中文、医学中文、旅游中文、法律中文、体育中文等“中文+”的课堂内外,能够不断拓展古今文明成果,共同分享中国的当代文化。

现在,随着《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应用,教师的专业素养日益规范化、精准化、标准化。未来,随着“数智化”的推进,海内外将合作共建中文语料库、共享中文平台、共同开发中文数字资源,通过专家助力与校企合作,多方面引入产教融合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共享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从最初的构想到新时代的实践,共同体理念旨在服务人类未来发展,共鉴共享来自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

中文通过语言传播着中国精神,在共鉴共赏的过程中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世界性的文明成果,中文蕴含人类的千古智慧,是世界共享的文化产品。一方面,中文作为“文化产品”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等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中文作为“公共文化”走进世界,具有共享性、互鉴性、联通性。由此,深入理解“公共文化产品”的思想精髓,进一步做好中文文化产品的“供给侧”分析,将进一步推进中文走进世界、联通世界的步伐。同时,随着“中文产品”“中文文化”在世界的公共空间互联互通,各个领域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共同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作出贡献。(作者 宋春香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标国际中文教育的二语习得理论创新研究”[编号23&ZD320]阶段性成果;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一般项目“‘三教’联动 ‘五维’并举——国际法律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2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