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AIGC 赋能教学创新:时代意蕴、实践进路与风险挑战

作者:冯仰存 发布时间:2025.02.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生态,是教学创新的新机遇、新引擎和新范式。AIGC 技术通过智能分身助力教师减负、人机协同优化教学设计、虚实融合重构交互逻辑等,推进教学创新实践发展;但伴随而来的认知自主性式微、教师专业身份危机、数字化生存侵袭社会情感能力培养、隐私伦理争议等多重挑战,还需直面与重视。

关键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局利器,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有效激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改善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重塑着教师教学创新的形态和内容。[1]着眼当下,在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趋势之下,AIGC技术以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创新不得不面对的新议题。

AIGC赋能教学创新的时代意蕴

教师教学创新的新机遇。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维度内的教学创新逐渐面临困境,难有大的突破。AIGC技术为教师教学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其一,扩大了教师这一创新主体的规模。AIGC简单易用、功能强大,而且通过自然语言会话,极大降低了教学资源开发的门槛,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高效地获取和利用优质资源。其二,提高了教学创新发生的可能。在海量语料库的训练下,AIGC具备超强的知识整合与涌现能力,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探索教学创新的可能性。其三,AIGC促进了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在AIGC技术赋能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创新的引领者和教育变革的推动者。

教师教学创新的新引擎。一方面,盘活存量,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与模式。AIGC能够对教师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化加工与再造,如将现有的教材、课件、试题等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重新编排,生成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材料;可以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支持和补充,创设更佳的教学情境,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增加AIGC代理,增强交互性。另一方面,创造增量,生成全新教学内容与形式。利用AIGC技术,教师可以快速制作超出其原有经验范畴和常规教材的新资源,如利用文生图或文生视频功能,创建出全新的模拟场景、跨学科案例等。另外,AIGC工作效率高,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模式创新的迅速迭代,推动教学的持续改进。

教师教学创新的新范式。从技术赋能视角,教学创新范式可分为传统技术赋能的教学创新、数字化教学创新和智能化教学创新。在前两者中,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仍属于个体化创新的范畴。而在AIGC赋能的教学创新中,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则是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由于AIGC在人机合作创新中可以充当百科全书、助手、同事等角色,因此是一种团队协同式创新。[2]在这种新范式下,AIGC通过智能化的角色扮演、内容生成和分析能力,可以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设计思路、互动形式和评价方式。

AIGC赋能教学创新的实践进路

智能分身助力教师减负,重塑教师创新空间。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智能语境下,人工智能这种媒介不仅是对人脑与认知的延伸,更是对人类的复制分身。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运用智能体(AIAgents)使其各司其职,应对各类简单事务,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教学、关注学生,从而减轻非必要的负担。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掌握基本的提示词工程(PromptEngineering),通过精确和有效的提示词或问题引导更符合预期的输出。常用提示词类型有:明确问题或指令、情境与角色设定、提供上下文信息、提供模板与示例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智能技术应对部分教学管理任务,如自动批改作业、生成学习报告等,从而专注于教学设计和创新实践。通过智能分身,教师的创新空间得以重塑,能够更好地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人机协同优化教学设计,激发教师创新潜能。根据美国学者蒂娜·齐莉格提出的创意引擎,创新来源于知识、想象力、态度三个内部环境与资源、环境、文化三个外部环境的交互。传统教学在这六个要素的供给上都不太到位,以致教师更倾向于按照传统习惯进行教学设计,创新发生概率较小。而AIGC技术功能与创新六要素的匹配为创新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以想象力元素来说,生成多样化的文本、图像、视频等教学内容,生成虚拟化的教学场景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正是AIGC所擅长的。这种人机共创的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激发教师在教学创新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AIGC还促进了这些要素间的交互,激发教师设计更具创意的教学活动。交互下的良性循环将不断推动教师的教学创新,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培养更加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虚实融合重构交互逻辑,提高师生课堂体验。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虚实教学空间的融合已日渐成熟。AIGC语境下的虚实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元化虚实教学主体的融合。虚拟教师可以承担部分知识讲解任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虚拟学生则可以模拟真实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人类教师测试教学方案的效果。同时,人类教师可以通过与虚拟教师协作,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而学生也可以通过与虚拟学生、教师互动,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二是生成性虚实教学内容的融合。AIGC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实时生成丰富内容,与现实教学场景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如果发现学生理解困难,AIGC可以立即生成更详细的解释、更直观的图表,或逼真的诗词意境等虚拟场景展现,帮助学生在理解中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学生、内容是教学的三大核心要素,三者在AIGC语境下的融合,彰显了新的教与学的交互逻辑。课堂交互由单向传输到多向互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由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由统一标准到个性定制、由现实限制到无限拓展等。这种新的交互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更能提升其课堂体验。

AIGC赋能教学创新的风险挑战

过度依赖智能工具造成师生认知自主性式微。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认知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对人脑进行延伸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弃置。因此,技术赋能教师教学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将认知自主性和决策自主权向技术让渡的过程。更为危险的是,大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控制和调节着人类的认知、运动、情感等,但大脑又是节能的。对强大、便捷的AIGC的依赖,不仅可能影响脑功能或认知,更可能影响对身体感官的控制和决策权。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大脑还处于发育阶段,认知框架也尚未形成,过度依赖技术不仅可能损害其脑功能,还可能会影响其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教师的主体性会被消解,自主思考和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被削弱,甚至沦落为技术的客体,成了技术的延伸。

教师专业身份危机与师生关系重建。由于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失败教育是缺失的,课堂对学生的学业冒险或试错往往缺乏包容和支持,因此学生通常带着一定的心理负担与教师交互,这样的师生关系维持了很久且缺乏变革的机会。AI助教、虚拟教师及虚拟学伴的无负担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在知识量和服务上的优势,可能会让学生更倾向于依赖技术答疑解惑,而非向教师寻求指导。由此,一方面,在知识传授上,教师作为学为人师的知识权威专业身份将受到空前挑战。另一方面,在价值观教育上,当学生与教师的直接互动减少,教师作为行为世范的功能或将面临消解。教师面临着育智与育人主体让位的双重身份危机,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如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等。

数字化生存侵袭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和未来社会适应至关重要,但数字化生存正在侵袭这一能力的培育。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人均上网时长为26.1小时/周。这一数据揭示出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来说,数字化生存已成其生活常态。AIGC赋能沉浸式教学环境的构建,可能使师生之间的直接沟通和情感交流大大减少,甚至使学生产生AIGC能够代替教师的错觉,导致在教育过程中,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的关系难以建立,可能妨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复杂算法黑箱引发的隐私伦理争议。AIGC技术的运行依赖于复杂的算法和海量数据,但算法的透明性不足和数据隐私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其一,算法逻辑与人类逻辑的矛盾。AIGC的核心是复杂算法,但算法的本质是基于计算和概率的机器逻辑,这与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存在天然差异。长期以算法逻辑展开教学实践,虽有效率,但可能失去对人类知识与文明的最真切感知。其二,数据安全问题。AIGC的应用涉及大量学生和教师的个人数据,如学习记录、教学资料等,存在数据泄露、滥用等安全风险。其三,人机协同中的知识产权边界问题。教学过程中,AIGC的著作权归属难以界定,甚至还可能涉及对现有知识产权的侵犯。以上,都需有明确的法律和伦理规范。

重视AIGC对教学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厘清并逐步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有效地将AIGC融入教学实践,最终促进教育变革和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深刻。

参考文献:

[1]冯仰存,吴佳琦,曹凡,等.技术压力对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的影响研究——成长型思维、TPACK的调节效应[J].中国远程教育,202306.

[2]张宏宇,李倚天,索菲娅.生成式AI让我们更有创造力了吗[J].清华管理评论,202405.

❋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匹配理论视角下‘双一流’高校教师智能化教学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PA2024000669)资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景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