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十年来,高职院校面向青年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教育活动的成效,我们面向31个省区市107所高职院校的28002名学生发放《高职院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问卷》(问卷参考了陈立鹏、薛璐璐编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上的得分为4.86,在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和意志水平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4.84、4.86、4.87,基本接近满分5分。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上看,女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和具体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和具体水平高于高年级学生;东部地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和具体水平均值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家乡处于城市的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和具体水平高于家乡处于城镇、农村或牧区的学生;医药卫生大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和具体水平高于其他专业,农林牧渔大类、水利大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和具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专业。
高职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相对全面、系统的认知,培育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情感,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志水平。
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认知与情感、意志“倒挂”的现象,即认知水平低而意志水平高;男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偏低;西部地区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天然特征,但是西部地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水平和具体水平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等等。通过访谈高职院校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负责人、分析高职院校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方案、计划等文本资料发现,前述不足的成因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上。第一,在教育者上,一些教师未能接受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二,在受教育者上,学生的教育经历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第三,在教育内容上,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尚未明确。
根据前文对高职院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我们根据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建议以教师培养为基础,以通识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互嵌式校园为抓手,以学生实践为指向,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培养一支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师队伍,真正成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引路人”。
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水平。针对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组织教师以自学和领学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学习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和理论渊源,全面厘清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系统思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教师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开展研讨式学习,组织专家学者深入高职院校开展专题辅导活动,为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奠定基础。
开展示范活动,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能力。在教师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后,需要引导他们将所学所感融入通识课程设计、思政课程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示范”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可以围绕通识课程设计、思政课程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活动,在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力的同时,形成示范效应,引导更多教师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
开设好相关课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的实践来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设置通识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科学、高效地提升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水平,进而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水平和意志水平。一方面,科学设置通识课程目标。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可以从知识传授、思维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个维度设计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在知识传授上,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和理论渊源,充分把握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等;在思维培养上,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策略等;在价值引领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观、民族历史观,使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精准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通识课程的课时和课程目标从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选择适切的内容作为通识课程的核心内容。除了这些固定的课程内容,还需要教师根据民族工作的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示精神、政策制度和实践活动等作为通识课程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政策体系与民生现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的、高质量的课程内容。
在思政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具有天然联系。如何在思政课程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亟须我们研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曾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的理念主张思政课程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关注实践教学。在思政课程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根据“大思政课”的理念来展开。具体来说,包括:
一是在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思政课程中,需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浅出地讲清讲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其中,“是什么”的问题主要讲清讲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等;“为什么”的问题主要讲清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怎么样”的问题主要讲清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策略和措施。
具体来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重点关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各族人民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分析;在《形势与政策》中重点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布的政策、面临的形势和我们的应对等;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则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色的宽容心态,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机会。
二是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在思政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完成高质量的理论教学,还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学。具体来看,高职院校要依托学校所在地及周边的民族资源及红色资源,建立高质量、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活动,以此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发展历史、经济文化类型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感性认知。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有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等红色资源,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职院校就可以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目前,内蒙古文物局也正在加强与内蒙古教育厅合作力度,进一步用好红色优质资源,指导博物馆、教育主体着力开发一批集中展现内蒙古革命历史的思政课程,打造一批“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品牌,发挥好革命文物、革命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
在专业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来看,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仅靠思政课程远远不够,还需要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这需要教师首先明确课程内容所能够延伸出来的思政元素,确定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在相应的课程内容中进行“植入式”设计。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植入”点,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异质互嵌式校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随着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加深,高职院校学生的民族构成、地缘关系愈加多元,已经具备建设异质互嵌式校园的基础。
具体来看,异质互嵌式校园可从实体嵌入、虚拟嵌入和混合嵌入三种形态入手。其中,实体嵌入主要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在生活空间的嵌入,如混宿、混班等;虚拟嵌入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网络等新媒体呈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习俗、团结奋斗史实、共同富裕事实等;混合嵌入主要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嵌入,如相对固定的学生组织、松散的学生活动小组等。无论运用何种载体来建设异质互嵌式校园,无论建设何种形态的异质互嵌式校园,目的都是引导学生挖掘其他民族、其他地域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彼此在习俗、信仰、饮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互学互鉴的生动情境。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对高职院校来说,通过通识课程、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已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性知识内化为思想、情感、态度、文化和价值观,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性知识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
众所周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都属于高职院校常规的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社区共建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来说,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学理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冯雪玉.内蒙古:用好红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EB/OL].http://www.nmg.xinhuanet.com/20241119/efd07eba008649f1bc3f55c725391944/c.html.
❋ 本文系国家民委2021年度委托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GME-01)的成果。
(作者韩雪军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张淑利系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吴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