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灵魂。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生态文明教学指导理论和“立体式”教育体系,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是唤醒生态意识、提升生态认知、塑造生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观传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使命,应重视教育场域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基础
中国古代已有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道”与“人道”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此为生态观念的基本出发点。“天道”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即人与自然协调演化处于永无止境的生息变化之中,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人道”强调“仁”是人的最高德行,包括“与天地合其德”“推己及人”“亲仁善邻”“仁爱万物”等观点,提倡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通,“制天命而用之”以“生生不息”。中国道家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倡“任物自然”,反对揠苗助长、粗暴干涉;庄子更是倡导生态美学或者生态正义的代表,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在西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中,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较早萌发了教育生态论意蕴,美国大卫·W·奥尔提出跨越传统知识和经验边界,研究人与生态互动的“以地球为中心的教育”,美国罗伊·莫里森提出对工业文明辩证扬弃,美国包华士提出文化对生态素养的影响和生态教育文化再造。进入21世纪,一些西方学者注重彰显“教育学立场”,提出以学校生态教育为主要场域和路径的“浅层次环境教育”;提倡对传统生态正义教育进行理论重建,消除“改造世界”与“自然统治”思维;提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大众生态教育模式,以批判性自我反思审视环境暴力,将生态正义教育放置在社会正义议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文明教育具有超国家治理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逐步从教育的工具理性向人类共同核心利益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转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德洛尔报告》和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仁川宣言》,倡导通过实施适应未来的生存教育,使学习者能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挑战。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呼吁激进转型,对西方现代以来的“旧人文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文化”等进行扬弃,从“经济正义”和“社会正义”走向“生态正义”;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指出,“生态正义”将作为未来教育和人类生活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场域维度
教育场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空间。教育者在场域中具有主导性,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知识与价值观。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接受教育中不断构建自身认知与素养。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教学设施等物质与精神层面因素,为教育活动提供背景与支撑。各要素间的互动与博弈,形成了教育场域的动态平衡与发展态势。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可基于教育场域理论提供的独特视角与理论框架,从优化教育者群体认知、提升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完善教育环境及构建协同教育机制等方面入手,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场域的思想政治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具有对高校领导体系的聚合作用,对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对高校思政教学的转化作用。在领导体系建设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是衡量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标尺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内容。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思维贯穿到高校战略规划设计、育人目标设定、重大决策部署及日常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促进学校育人功能向促进社会、环境、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功能转型。在各级党组织建设方面,要丰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党建场景,通过强化高校各级党组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贯彻,发挥党员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传播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以党建引领深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政教学方面,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新生态自然观”“新经济发展观”“新民生政绩观”“新系统观”四大观点作为高校思政教学场域“原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显性成果或直接作用载体,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链条和学生成长全流程。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场域的价值维度。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场域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合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价值观的基本态度、价值立场,以及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中人应秉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理基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和价值导向,开阔未来道路和国际视野。二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塑造价值。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可培养大学生胸怀“绿水青山”的生态素养,又可通过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体系,培养大学生创造“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技能。三是高校学科专业生态化发展价值。依托高校教学与科研平台,优化高校学科建设的生态价值取向,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学科建设过程,深化学科生态内涵建设,有利于丰富学科体系,推动学科专业系统性革新和优化。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改革进路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内认知场域。一是构建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场域的理论认知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明确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合政治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理论,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政策决策过程,探讨社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为政治理论认知提供科学依据。组织教师参加高规格培训、学术研讨,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二是构建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场域的文化认知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智慧为开端,深入研究儒家“适度利用自然资源”、道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中医“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和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顺应自然地势、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等理念,从古籍中提炼出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观点,为文化认知体系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三是构建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场域的价值认知体系。高校应将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教育理念核心,明确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不是简单知识传授,而是全方位价值塑造过程。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核心意涵和体系塑造,实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然与应然的高度统一。四是构建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场域的行为认知体系。高校应系统研究生态文明行为的内涵、意义和构成要素等,在环境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学中融入行为认知相关内容,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对接,把生态意识、文化、信仰落实到行动中并转化为生态保护能力。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内教学场域。一是强化以学生生态认知为基础的课程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思政课“八个统一”要求,系统梳理、科学解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问题。设置“生态文明概论”“环境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明行为学”“生态行为与实践”等生态文明核心课程,为学生搭建起生态文明价值认知的基本框架。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进行从理论溯源到实践案例的全方位讲授。二是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生态伦理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伦理课程内容嵌入各学科专业。例如,在建筑学专业讲授中加入绿色建筑标准、材料选用的环保考量,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加入动物实验伦理、医疗垃圾处理准则等内容,在设计专业课程中传授生态美学和生态设计原则,在农学专业讲授中加入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如何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三是完善基于学科生态化发展的综合教育。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开设融合多学科生态知识的课程。例如,将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融合为“生态环境综合研究”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能力。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场域。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治理。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地位,从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监督机制、社会协同参与等方面明确各级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将生态文明教育从零散、随意的状态,转变为系统、规范的运作模式。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设立学生测评指标,将教师生态教学成果与绩效挂钩,对学校绿色校园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评估。二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平台治理。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及协同机制,整合多元主体与资源,全方位、高效率地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由教育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打造集课程学习、科普资讯、互动交流于一体的官方生态文明教育平台。搭建生态文明专属社交平台,强化校际网络协作,定期组织跨校教研活动,各校联合开展生态调研项目,学生分组开展线上协作,收集本地生态数据、撰写报告,提升团队合作与科研能力;学校通过将项目成果在全网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由学校组织学生进社区宣传生态文明,让各方在家校共育和社区协同等实践和网络互动中增进了解、加强协同。三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网络治理。开发符合互联网阵地特性、互联网传播规律和高校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特点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策略、方法和工具,开展有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引导活动。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场域。一是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长廊,展示生态保护成果、环保先锋事迹;融入古代生态智慧,拓展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加强校园次生林、湿地、水系、绿地等生态资源的有效养护,加强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校园功能分区,优化校园绿色交通体系设计,实施建筑物绿色化改造,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提高校园综合能耗利用水平,积极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二是营造校园生态人文环境。开展校内生态行动,组织“无废校园”创建,开展绿色寝室、光盘行动、减少碳足迹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监督、旧物回收利用。举办校园绿植领养等活动,普及植物养护知识,引导学生践行生态理念。邀请科学家、政要或环保公益人士围绕气候变化、生态多样性锐减、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题开展专题讲授,强化师生对地球负责任的生态规则意识和担当奉献精神。三是强化校园生态管理。建立生态校园建设指标管理体系,加强对校园设施及教学设备的生态化管理,建立资源和能耗审核制度,开展数据分析、结果评析和考核。推广校园“绿色积分”制度,建立校园行为模型和高校联盟绿色链条,以兑换商品、折扣优惠等方式鼓励师生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技术场域。一是丰富生态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强化案例教学组织学生研讨、分析生态伦理缺失情况与正确做法。通过强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态现状,在实践中内化伦理要求。通过项目驱动学习,让学生深入掌握项目生态化发展的技术与原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创设生态危机情境,使学生深刻体会不同主体在生态事件中的责任与作用,提升应对生态问题的决策能力。二是打造沉浸式虚拟教学环境。利用视频资源和VR、AR等技术,搭配高性能图形渲染引擎,创设逼真场景,展示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通过对比生态破坏和修复后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塞罕坝林场从荒原沙地变为百万亩林海的生动案例,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打造虚拟工厂,呈现不同生产模式的能耗、排污情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绿色工业的意义。融入游戏化元素,设计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学生沉浸式领会生态文明要点,摸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建设智能化虚拟实验室。精准还原热带雨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模拟生物群落演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演示生态平衡维系与破坏过程,探究物种灭绝、栖息地丧失的深层原因。虚拟重现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现场,配备专业监测设备模型,提升学生获取数据、分析成因的实操能力。模拟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净化流程,让学生在不同治理方案效果的对比中,掌握技术要点,强化动手与探究能力。
(作者张鲁彬系海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通讯作者高佃恭系海南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