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要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把边疆治理有机融入各方面事业发展。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勇于担当,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对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西藏教育发展,强调“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面对西藏“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在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六大特质”基础上,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1]聚力“四个创建”,解决好西藏人口、人心、人才问题,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西藏篇章的新答卷,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教育强国的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解决好西藏的人口问题
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的重大任务,是指通过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优质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能力,体现了教育的人民属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目前,西藏人口总量仍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热切愿望,我们要持续提升民生保障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高西藏教育的民生保障力,就要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努力形成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态势。一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15年公费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补齐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异。二是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力度,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持续巩固“双减”成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要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严控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促进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校内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
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是指通过教育的跨领域合作,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统筹推进的能力,体现了教育强国的先导性作用,彰显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西藏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基础教育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尚需完善,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匹配度有待提高,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亟须优化。推动西藏教育强区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既要解决教育系统内部的协同配合问题,也要解决教育系统外部的协同发力问题。要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多元合作机制,提升教育工作的社会协同力,努力实现西藏教育的系统性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统筹西藏教育的社会协同力,就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凝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力量,形成共同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深化西藏教育综合改革。要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做强做大内地西藏班,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二是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注重应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全面实现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互联互通,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三是发挥“组团式”教育援藏的社会协同作用。要不断深化和拓展教育援藏工作,在深化教育援藏机制、探索教育合作模式、推动智力援藏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资源广域整合和帮扶系统发力,不断拓展“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整体效能。
提升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解决好西藏的人心问题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筑基之石,是指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能力,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心民心持续凝聚,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和谐。为了引导西藏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所向是最大的底气,人心安定是最大的稳定。加强西藏教育的思政引领力,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是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二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7+7”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模式,7所高校牵头对接7个地市,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是努力打造一批“大思政课”特色品牌。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扩展“大思政课”的边界,提高“思政课程”质量、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推进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是指通过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教育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的能力,体现了教育强国的全局性作用,彰显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但在涉藏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还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象。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是提升西藏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西藏风采的有效手段。要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凝聚人心工作事关党的执政根基,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西藏“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要提升西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就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各种反动思想和错误思潮,不仅要在国内讲好西藏故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还要在国际社会讲好新时代中国西藏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西藏,让西藏更好地走向世界。一是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要鼓励西藏高校参与“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与周边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为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作出积极贡献。二是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要适应新时期涉藏国际舆论斗争形势,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和传统医学,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互访,讲好新时代西藏教育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提升教育强国的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解决好西藏的人才问题
人才竞争力是教育强国的关键指标,是指通过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保持战略人才引领优势、拔尖创新人才比较优势、专业技能人才结构优势和基础研究人才长期优势的能力,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体现了教育的战略属性,彰显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维。西藏正处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队伍规模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要紧紧围绕治藏稳藏兴藏各项事业,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边疆治理工作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赋能。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夯实西藏教育的人才竞争力,就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好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一是深入推进“育、引、用、留”四大工程。要精准对接西藏维护稳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兴边富民等重点工作,大力引进急需紧缺实用人才,大力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二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围绕西藏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教育链,处理好学校布局、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的关系,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造就一批有经验的“土专家”、懂技术的“田秀才”。三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环境。
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是指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的能力,体现了教育强国的基础性作用,彰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迫切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强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硬核支撑。
增强西藏教育的科技支撑力,就要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引领性,加强高原适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更好赋能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推动高校组建科研大团队,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增强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堵点,加大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研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应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君正.持之以恒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深化改革开放抓住发展机遇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N].西藏日报,2024-05-17.
[作者苏大鹏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西藏农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援藏);陈超系西藏农牧学院办公室干部]
责任编辑:吴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