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强国建设绘制了一张宏伟蓝图。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民族自治区及多民族省份相继召开教育大会或教育工作会议,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转化为民族地区参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施工图。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培养团结奋斗的各族青少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教育的责任所在。因此,民族教育肩负着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心灵的重要使命。
多个民族自治区及多民族省份的教育大会都强调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青海省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措并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切实的行动,新疆教育大会提出,将在坚持高质量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方面作出更多努力。这项工作最终的成效将在学生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体现,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将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心理和行为之中,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因此,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任务。新疆教育大会提出,巩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成果。通过这些措施,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在教育工作中抓牢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族地区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着眼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民族地区将进一步把握教育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的制度优势,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如四川省教育大会提出将深化东西部教育协作;新疆教育大会提出要加强同教育部会商、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积极将教育帮扶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动能,如青海省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教育帮扶提质增效,自觉树立“造血”意识,创造“造血”环境,实现从“参与式”向“植入式”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在着眼外部资源的同时,民族地区也着眼于内部教育资源的统筹优化。如甘肃省教育大会提出要落实好校际帮扶计划;云南省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省管校用”、集团化办学等。
着眼于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民族地区强调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如甘肃省教育大会提出,要突出数字赋能,培育智能应用生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师生数字素养,提供便捷学习服务,切实以数字化方式加快提升教育水平。海南省教育大会提出,要打造数字教育标杆。贵州省教育大会在本省大数据发展的特色优势基础上,提出以大数据赋能教育发展。
着眼于攻坚克难、弥补薄弱环节,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新疆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办好南疆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工作,高质量办好高等教育,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扎根南疆。云南省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数量多、分布散的情况,专门在教育大会中突出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切实可行的举措,民族地区将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民族地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仅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现代化全局发展的重要支撑。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发展,也是民族自治区及多民族省份教育大会部署教育工作的鲜明特征之一。云南省教育大会提出,推进全省战略发展目标,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必须走在前,做到优先发展、提速发展、全面发展。青海省教育大会则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特色,聚焦“高地”“四地”建设,加强联合科研攻关。西藏自治区教育大会明确,要积极主动对接川藏铁路建设、清洁能源开发等重点项目和产业发展。由于区域发展目标与方向的不同,民族地区多个省份的相关行动各有侧重,尝试探索的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广西将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现代化产业三年行动。贵州省则格外强调大力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海南省借助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重点园区,提出探索形成“园区+科研+教育”海南模式。这些举措将为民族地区促进自身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提供支持。
民族地区的不少省份地处边疆或者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各省(区)教育大会对此也重点关注。在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大会提出,要积极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和产教集聚示范区。海南省教育大会则提出,争取更多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境外高校在琼独立办学,加强“留学海南”品牌建设。在西北,由兰州大学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已有近10年历史,甘肃省教育大会进一步提出,要不断拓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合作领域。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在全区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提升新疆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守好安全底线、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更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民族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同样对这些方面作出了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我们相信,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民族地区教育强省的施工图终将成为教育强省的实景图,并最终汇聚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动图景。
责任编辑:吴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