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目的模糊、手段单一、效果欠佳等问题。地方高校有义务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从多维度去用好、讲好、传播好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发挥其育人实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逻辑;实践路径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曾指出:“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发展时期通过顽强拼搏、英勇斗争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功能的历史见证和革命传承,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遗址、建筑和文物,而且涵盖非物质形态的革命历史、文艺作品和精神标识,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地方性和教育性的特征。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不仅能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效果。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逻辑
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必须让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培养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情感,使红色基因融入身心。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
价值传承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等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地方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无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大无畏牺牲精神等,这些价值观念与培养学生的坚定理想信念相契合。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2]各地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当地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更具有独有的地方特色,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和情感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理性上形成认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精神支柱。一方面,学生通过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可以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百年来如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从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独有的革命精神和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更加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存在感和责任感。
理解历史与把握现实相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是反映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写照,它将党的历史、革命故事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把握现实、展望未来,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和探寻科学的真理性。理解历史是地方高校大学生把握现实的基础,而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历史事实和革命精神,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也是对历史纵深的思考。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地方高校进行许多有益尝试,由于师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不够全面、对现代化教学方式不够熟悉、对教育效果的思考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融入目的模糊、融入手段单一、融入效果欠佳等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模糊。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载体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遗憾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地方高校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统筹,教育者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上也存在认知不足,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对红色资源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较为浅表化、感性化。[3]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久远,是先烈们经历无数次激烈革命战争而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而这些经历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时间跨度较长,如果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搬硬套,就无法促成师生共情。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日益多元化,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对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可能产生距离感,如果地方高校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机统一,就会出现目的与手段背离,稀释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单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方高校在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未充分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应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并运用在思政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地方高校的周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重视程度、教学方式等不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多数地方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如讲红色故事而未剖析故事背后的思想价值,看红色作品而未分析作品真正想表达的价值理念,课程思政仅仅将红色元素体现在教学内容中但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另外,一些高校在融入方式上由于条件设施的限制,或者周边红色文化资源的匮乏,课程思政仅仅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创新和互动,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等。因此,探索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至关重要。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欠佳。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体现在培养学生旗帜鲜明的政治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等。虽然地方高校重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涌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不足、高校师资的教学水平不高、学生自身的重视水平不够等诸多原因,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效果不明显或者形式化等问题,如红色资源利用缺乏系统性,或因随意选择教学资源或未深入挖掘导致内容过于粗浅,无法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进而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红色文化内容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同时,学校也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使得教育活动的效果难以衡量和保证。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地方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现途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地方高校有义务将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运用好、宣传好、传承好,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要从多维度去用好、讲好、传播好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发挥其育人实效。
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强化育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也包含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一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红色文化凝聚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二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辨识度高和影响力大的红色文化品牌,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并把红色文化研究与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特色相结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三是打造红色文化浸润思政课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等理论课程讲授中灵活适时地融入红色文化,用红色人物激励学生、红色故事触动学生、红色历史启迪学生、红色精神涵养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四是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平台,与校外红色研学基地、党史研究室、红色乡村等共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五是学校和基地互通有无,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可以利用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节日契机,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教育学生不忘爱国初心、牢记爱国使命。六是加强对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标准化管理,优化地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方式,切实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挖掘数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数智化教育开创了新局面,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数智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壁垒,将更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或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形式,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一是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对红色文物、遗址、文献等进行数字化存档,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便于师生访问和研究。二是开发数字展览和虚拟体验资源,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从中感受红色文化精髓。[4]三是建设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学习资源,包括电子书、网络视频讲座、慕课、微课等,供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使用。四是加强思政队伍数智化素养培训,提升教育者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五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微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传播红色文化内容,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和覆盖面。
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提升育人实效。地方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发展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地方高校应根据各专业培养要求、师资力量、技术水平、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情况,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计划中,明确为何融入以及如何融入,从而更好地避免融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构建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协同的育人体系,确保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三是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利用地方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等,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沉浸式地感受红色文化,增强教育实效性。四是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教学能力,确保教师能够准确表达和传递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五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对红色文化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六是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及时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继而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1-24].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徐永健,李盼.试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3]孙绍勇,任雯.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涵养化育的集成优化[J].江苏高教,2023(04).
[4]薄一凡,刘佳.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09).
❋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24YG2200143)的成果。
(作者陶媛媛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张继平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吴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