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山东滨州:汇聚家校社力量打造“紧密型”育人联合体

作者:于燕 发布时间:2025.01.24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家校社共育,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协力合作、互为支撑,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保持一致,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同心同向落实育人责任。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对推动各地开展家校社共育实践给予了政策指导和路径指向。山东省滨州市认真落实相关政策,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充分汇聚起各方育人力量,逐步构建起较为成熟的家校社共育模式,为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打造“紧密型”育人联合体。

一、五方共建:问题导向下的共育模式设计

家校社共育的理念一经提出便为社会普遍接受。但在实践过程中各地均遇到一些难题,突出表现在:组织实施上,缺少统筹高效、组织有方、保障有力的共育“中枢”;责任落实上,家校社共育及家长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多支力量,容易导致权责交叉、落实缺位的弊端;资源建设上,课程资源较为薄弱,对学校、家长的科学指导不强;队伍建设上,缺少一支专业性强、责任心强的共育骨干队伍;理念普及上,家长往往成为共育链条中的薄弱一环,过度放手与高度焦虑的倾向并存,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聚焦以上问题,滨州市逐步搭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专家、教师、家长“五方共建”模式。

破统筹之弊,党委和政府主建家校社共育新高地。党委高度重视、政府统筹指导,相继制定《滨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关于推进“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新高地建设实施意见》,设立专门经费,将家校社共育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突破家长教育领域缺少行业标准和交流平台的困境,创新提出“中国家长节”构想,2016年、2017年承办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家长节”;2018年更名为“中国家长大会”并走向全国;2023年第六届中国家长大会回归并确定长期落户滨州,2024年第七届家长大会继续在滨州举办,成为家庭教育高端交流平台。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在教育、医疗、出行等领域优化儿童成长空间,保障中小学生权益。

破责任之弊,教育部门筑牢家校社共育主阵地。确定由教育部门统筹指导,将学校作为联系家长、推进家长教育的主阵地。规划实施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两个阵地”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100%覆盖,并建立家庭教育骨干专家、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有意愿有特长的优秀家长“三支队伍”,提供优质服务。

破资源之弊,专家团队提升家校社共育专业度。与北京三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长期合作,利用“三宽家长学校”和山东省教科院“家长空间”等网络资源,开设“家校共育大课堂”,打造“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课程实施平台,提升家长教育水平。

破队伍之弊,教师主动担当家校社共育主力军。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师业务培训内容,实施教师观念重塑工程,培养一支既擅长教育教学又精于家长教育的师资队伍。组建市县两级“全环境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和专题训导1000余场。

破成效之弊,家长融入倍增家校社共育正效应。抓住家长群体这一关键,实施家长成长工程,利用定期家访、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渠道,“全员化”优化家长教育理念。“精准化”服务家长需求,通过讲座指导、个案咨询、对策施救等方式精准指导。“常态化”强化活动引领,定期开展家长沙龙、亲子阅读等活动,形成多层面辐射的家庭教育联盟,激发育人最大效应。

二、德育联动:打通全环境立德树人壁垒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环境”既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应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滨州市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教育壁垒,建立起德育联动、三位一体的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

健全校内德育体系。建强思政课引领指导团队,组建中小学3个学段的思政名师工作室,打造思政课教研共同体、优秀教师梯队库和优质教学资源孵化器,引领全市思政课教学改革。组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整合驻地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中小学思政名师资源,统筹指导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学科育人工程,推进强德固本行动和德育课程一体化落地落实,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维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构建起德育、学科、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各学校将“吕剧”“胡集书会”“黄河泥塑”“布老虎”等本地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让中小学生从小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升家长教育实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价值观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滨州市推进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建设,成立由专家、骨干教师、优秀家长和志愿者组成的300人“家庭教育讲师团”,提供优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专家智库,吸纳22名全国、全省专家为家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导咨询。聚力家长教育阵地建设便捷化,命名市级家长学校106个,市、县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各镇街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市县乡三级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全覆盖。充分利用山东省教科院“家长空间”等网络资源,开设各类“家校共育大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选树“最美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等典型7000余个。

建强校外育人平台。社会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社会责任感涵养和创新精神培养。全市建设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57个,命名杨柳雪党性教育基地、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等19个市级和6个县级家风家教实践基地,开发研学实践课程58门,组织学生在市内研学,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城市“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注入多元化育人元素,让德育融入城市各个角落。

三、心理同护:以“心育”护学生“心安”

当前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以往更加复杂,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滨州市在全国打造首个“心安城市”,发挥家校社共育优势,实施学生“心育”工程,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规划“心安城市”蓝图,关注学生“心育”。秉持“心安就是最好的治理”理念,发布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标准,完成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立法。教育、卫生健康等十一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印发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2019—2021)实施方案的通知》,开展“滨滨心语”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多方紧密合作,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

创建“心安学校”品牌,主抓学生“心育”。印发《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创建“心安学校”品牌,建立“市—县—学校—班级—宿舍”五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网络。市级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科”、“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同心圆”教育联盟,各县市区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学校组建专门领导小组,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与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共同织密心理“防护网”。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若干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一生一册”心理档案机制。连续三年对40万中小学生开展全覆盖心理测评,实行分级分类评估与干预,在各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心理咨询服务。2024年,全市有一定心理危机学生人数同比下降70%以上,学生心理防护能力得到系统强化。2024年依托滨州实验学校设立全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具备团体辅导、个案咨询、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等功能,年内服务师生1200余人次。

制定“心安社区”标准,推动学生“心育”。制定10个方面、39项“心安社区”建设标准,与关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紧密结合,2024年建成60个“心安社区”。延伸心理健康教育前线,通过家长沙龙、亲子阅读等路径提供心理辅导。教育部门、学校和三甲医院、社区医院联合为青少年学生开通心理健康转介绿色通道,以生为本、医教融合,定期开展知识宣传,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动态管理、转介治疗等工作,合力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四、安全协防:构建护校安园大格局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教联体”的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各类主体中的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一旦缺失一方,护校安园的堤坝就会出现缺口。滨州市凝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校园安全工作的经验做法,相继在2024年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会议、全国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上作交流。

部门联动护航学生安全。党委和政府将校园安全工作纳入全市安全生产大局统筹谋划,建立校车安全、防溺水等多项联席会议制度和联防联控机制。教育部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统筹指导,公安、消防、卫生健康等部门严格落实各方职责,扎实做好校园安全检查、执法、保障等工作,打好护航校园安全联动战。将校园食品安全列为督查重点,成立“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班”,建立风险会商、信息通报、“双随机”抽查、结果运用等4项学校食堂监管制度,每年召开2次联席会议,常态化开展全覆盖检查,形成部门监管合力。

家校携手护航学生安全。密切家校联系,班主任每周与家长进行一次固定沟通,针对紧急情况建立24小时沟通渠道,设5位排序的紧急联系人,及时评估并化解风险。指导学业规划,学校为学生设计3个以上的学业发展规划,对有相关心理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其他实际困难等重点学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每月第一周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心语条’”活动,学生将欺凌等线索、诉求、心愿等投入征集箱,由学校欺凌治理委员会分类交由学校相关部门、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等调查与化解。2024年全市学校共收到学生“心语条”21万条,发现有效线索2100余条,化解潜在风险点916个,通过小小“心语条”实现欺凌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开展2024年暑期大家访活动,摸排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情况信息,建立“一生一档”,后续“一生一策”跟进关爱措施。

社会协同护航学生安全。在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治理上,搭建“公安+学校+家长+社会”护学体系,所有学校建立“六统一”护学岗,严格落实上学放学时段的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职责。建立属地危机干预和服务机制,成立由社区、相关部门、学校等组成的家访小组,纠正家长不当言行,传递积极的心态和价值观。为学校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联动校园周边200米内公安、保安、商铺个体户等多点位力量,共同参与处置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在暑假等重点时段发挥2.2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作用,常态化开展预防学生溺水巡查提醒,多支社会救援队伍参与其中。全市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你我同查”等主题活动,邀请纪检监察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等3200余名各界人士参与监督,提高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参与度、透明度、满意度。

五、服务惠民:创设对儿童友好对学生关爱环境

家校社共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同时引入社会资源,共同托举起对学生的关爱。滨州市秉持对儿童友好、对学生关爱的理念,聚力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扩增有效教育服务,更好打造育人大环境。

扩增儿童乐游服务供给。立足“一米高度”,建设舒适安全的儿童游玩环境。完成32处儿童友好公园评选,建成76处向日葵亲子小屋,开展公益性亲子活动和儿童早教服务。培育打造儿童友好社区35个、医院20家、街区4个,把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打造成孩子的校外课堂。同时推出儿童友好巴士,包括定制主题巴士、儿童乐园专线、动态巴士等,让孩子和家长安全、绿色、便捷出行。

扩增托幼一体化服务供给。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发展托育服务的通知》,鼓励公办幼儿园发展托育服务,计划2025年有条件开设托班的公办幼儿园全部开设,满足群众入托需求。目前,全市202家幼儿园开设托班,提供“托幼一体”托位数8986个。

扩增社区托管服务供给。2023年下半年起将北海经济开发区作为试点单元,发挥域内退休教师及“五老”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力量优势,实施“乡贤反哺工程”,利用周末、节假日走进社区开展针对学生的“托管”服务,缓解父母因上班加班孩子难以照料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教育惠民红利就在身边。

滨州市家校社共育模式的打造和育人实践,提供给学生更优质的成长环境,推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综合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滨州市将立足既有经验,以学校为圆心,全方位强化党政统领、部门共管、家校协作和社会同心的共育机制,构建更加和谐、安全和高效的家校社育人环境。

于燕 作者系山东省滨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滨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人民教育》2025年第1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