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元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主席致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联通融合,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深化传承创新,打造高水平国际语言教育交流平台。2024年11月15日-17日,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强调国际中文教育广受欢迎,彰显了开放包容的魅力,展现了互学互鉴的价值,体现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凝结着中外人士共同的心血,希望世界中文大会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联通融合,凝聚各方共识,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大会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体会议上作主旨报告。大会以“联通融合 传承创新”为主题,举办了世界语言教育论坛、中海语言文化论坛、纪念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主题研讨会及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和体系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多场平行会议,为探讨中外语言教育交流、深化中文教育合作搭建了优质平台。
一年来,我们深化因地制宜,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和体系构建。我们加强与外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沟通与合作,推动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等7国签署中文教育合作协议,配合支持其开展中文教学。与马来西亚、新西兰、德国等国政府机构和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共建中文专业,拓展中小学中文教学。支持聘用本土教师530人、来华研修近1500人,录取136个国家6414名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学生,与16对中外院校签署联合培养本土教师协议。支持喀麦隆等5国研发本土教学大纲,支持沙特、印度尼西亚等11国研发本土教材和在线课程,支持《跨越丝路》《手拉手》等中文教材在国外本土化改编出版。
一年来,我们深化联通协同,多方位拓展中文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新设立22家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网络中文课堂、中文工坊等合作项目,支持16对中外学校结成语言伙伴校。新选派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4600多人。发布出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阅读分级标准》《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大学成人段)》等配套标准,翻译出版11个语种《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持续加强标准建设和推广应用。新建各类中文考试考点60个,目前已在全球164个国家合作设立1400多个考点。向130个国家赠送中文教材和文化读物20多万册。
一年来,我们深化科技驱动,加快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步伐。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启动“自适应学测系统”和“中文教育智能体”建设。持续优化“中文联盟”平台,上线国际中文教育智慧教学系统,开设在线点播课407门1.3万节,累计开设直播课2.2万课时,注册学员219.4万,服务2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对接,扩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范围,提升数智化教学服务能力,深度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一年来,我们深化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中文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协同“出海”、有机融合、相互赋能。2024年在乌兹别克斯坦、马尔代夫、尼泊尔、赞比亚、摩洛哥、俄罗斯等6个国家的中资企业新建6个中文工坊,全球中文工坊总量达到32个,支持中文工坊立足当地实际需求,主动对接中外产能合作。加大“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发展力度,因地制宜开设“中文+职业”特色课程,建立中非“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区域发展中心(南非),大力培养通中文、懂技术的本土复合型人才,助力学员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服务中外务实合作。持续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完成100多种紧缺行业中文教材开发并投入使用。
一年来,我们深化人文交流,不断提升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认真落实“5年5万”“3年1万,欧洲翻番”等重大倡议,全年共支持1.4万多名国外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汉语桥”系列比赛吸引10多万名外国学生参加,其中653人来华参加全球总决赛,部分国外政要、名人以个人身份陪同子女来华参赛,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持续实施“新汉学计划”,录取26个国家61名博士生来华深造,与9所国内院校合作实施“外国翻译硕士培养”项目,支持中国学者在24个国家开设55门线上学分课。“国际中文日”期间,160多个国家举办了1700多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全球近百万中文学习者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线下参与。
2025年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语合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系统谋划好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助力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完善办学体系,构建更加包容的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学体系、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标准体系、评估测试体系、资源支撑体系。推动与外国教育主管部门、院校等签署中文教育合作协议,通过联合研发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本土教材,合作开展师资培养培训等方式,帮助有需要的国家构建贯通各学段的中文教学体系。支持孔子学院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发挥孔子学院重要平台作用。加强标准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中文教学标准与国外外语教学标准衔接,推动中文水平考试更广泛应用,助力提升教学质量。
强化支撑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中文教育。通过中外高校共建中文师范专业、设立区域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实施“新汉学计划”等项目,积极扩大本土教学和研究人才培养。推动加强本硕博贯通学科体系建设,体系化培养专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职骨干教师培育储备和非通用语种师资培养。积极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构建符合第二语言教育规律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支持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专栏建设,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学术支撑。
增强有效联结,构建更加协同的国际中文教育。深化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协同,系统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发展,构建“中文+”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就业的工作闭环,深化产教融合。继续支持在海外中资企业或产业园区设立“中文工坊”,设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区域发展中心,搭建“中文+职业技能”创新平台,培养更多优质复合型人才。加强双师型师资和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设计开发丰富的“中文+职业”教学资源,为“中文+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撑保障。推进中外合作机构间的协同、区域国别内项目的协同、同类型中文教育项目间的协同,打造发展共同体。
深化科技赋能,构建更具活力的国际中文教育。完善数智化平台建设,丰富数智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自适应学测产品研发,努力为学习者提供即时性、个性化、智能化解决方案,逐步构建贯通学习、评估、测试、证书的全链条线上学测体系,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生态。设立虚拟教研室等在线教研平台,支持中外机构和教师常态化开展“云教研”,创新突破时空局限、线上线下结合的教研模式,引导支持中外教师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
提升传播成效,构建更有温度的国际中文教育。继续落实“5年5万”“3年1万,欧洲翻番”等重大倡议,支持更多海外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互学互鉴,交心交友。办好世界中文大会,不断提升平台效能。办好“汉语桥”系列比赛,提高赛事质量,着力提升参与者的获得感。实施好“新汉学计划”,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精心培育“国际中文日”“唱歌学中文”等品牌,打造更具国际性、时代性特点的语言文化传播品牌。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语言教育治理。(作者 郁云峰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