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季海群 童祎祎 发布时间:2025.01.07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资源和坚定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高等教育从文化领导权维度把握正确方向,从文化使命维度涵养精神底蕴,从文化根基维度培育肥沃土壤,从文化自信维度书写中国故事,从文化交往维度扩展世界视野。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批准号:22ZDA019)和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比较优势研究”(批准号:22ZXYB021)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发展,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方向、担当什么使命、完成什么目标等关键性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高等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与领域,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既是宣扬、传承优秀文化的场地,又是丰富、发展优秀文化的场地。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这不仅是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保障,也是高等教育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任务的重要前提,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文化领导权维度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文化领导权决定着一国文化前进的方向与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既是学习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领域,又是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重要领域,更是塑造和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的重要领域。因此,守牢高等教育阵地的文化领导权是党坚持文化领导权、落实新时代文化建设政策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发展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办学理念与教学理念。

“育新人”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等教育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各高校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帮助高校师生更加系统、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的领导权,保证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交流交锋的重要场地,需要从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促进其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水平作为考察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要指标,积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正确、学术能力出众的教育者。在高校党建方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将党建工作融入师生的日常科研学习,以党建为依托,稳固党对高校思想文化的领导权。

从文化使命维度涵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高等教育应义无反顾担当起这一文化使命,真正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为我国文化建设作贡献。

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繁荣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传承文化,融通中外、贯穿古今,不断拓展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教育教学的文化高度、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应秉持守正创新的态度发展文化,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鼓励高水平文化产品创作、培养杰出文艺工作者、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推动文艺作品与新时代、新实践、新问题结合,为谱写文化繁荣新篇章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高等教育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积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提升学术学科体系建设水平,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是高等教育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和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文化;对接国际前沿科技,努力与国际先进科研接轨,不断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持续提升国民文化水平,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此外,高等教育还应破除一切束缚其高质量发展的陈旧观念与落后模式,统筹推进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呼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机制、育人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并为自身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提高自身文化品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基固本。

高等教育必须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来谋划自身发展,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植根深厚的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才在不断延续与创新发展中,彰显出适应各个时代的文明特性,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为充分的中国现代性,让人们在人之为人的向度上自由全面发展。”[2]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部署教育重点工作的同时,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眼光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文明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模式与体系。同时,高等教育需不断提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学理支撑。

从文化根基维度培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

文化根基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命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其中的第二个结合充分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仅为当代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价值。

高等教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优秀的教育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高等教育时,曾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具体而言,就是要扎根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扎根优秀的教育传统、扎根中国先进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扎根中国的国情,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立足文化根基,高等教育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取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教育因素。高校可以在学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制定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时,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理念启发教师;在培养高校师生家国情怀、筑牢高校师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启迪师生。

高等教育要用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中华优秀教育传统饱含生生不息的活力,可以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其价值。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可以借助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力量。具体来说,可以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发展空间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恪守“教学相长”理念,实现“教”与“学”的平等,改革高校课程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吸收“民本”思想精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放在首位,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文化自信维度书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力量。涵养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使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方式。如何通过加强文化自信来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必答之问。具体而言,高等教育要从引导高校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构建高度的国家认同与培育自身新的文化优势、提升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着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高等教育要引导高校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而为书写好中国故事奠定人才基础。高等教育要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入办学、教学过程之中,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深厚、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的高校学子。此外,高等教育要用“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精神深处形塑着青年的文化底色与文化价值底蕴”,[6]向高校学生传递国家意志与国家要求,鼓励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交流中踊跃传播中华文明的内涵与价值,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使世界看到中国、读懂中国、接受中国。

高等教育要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努力培育独特文化优势,激发文化活力,展现文化魅力。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的思想文化工作也需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高校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下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动文化领域的新变革,于守正创新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等教育需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日常生活,在教学中积极传播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努力阐释中华文化别具一格的和平观、发展观、文明观,借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多种形式贯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着眼新时代,高等教育应在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洞悉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本质,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推动文化守正创新,为培育新的文化优势、提升文化竞争力发挥高等教育力量。

从文化交往维度扩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世界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7]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是人类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前提,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其能够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而高等教育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高等教育应完善对外开放策略,加强文化交往、重视教育国际化、加入全球教育治理,积极为构建新型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高等教育要积极参与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的构建。让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广泛而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是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前提。因此,高等教育要结合国家最新发展战略,部署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通过在外建设分校、定期组织高校师生赴外学习交流、积极引入国外高水平人才等方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同时,高等教育要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全球性议题,在引导世界人民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方面,努力发挥高校作用。

高等教育要在全球性事务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献出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8]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面向全球事务积极作为。面对生态危机,高等教育应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纳入教育体系,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将这些理念带入世界人民的视野,与世界人民共商共议解决之道。面对文化安全问题,高等教育应引导师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在与他国的文化交往中始终尊重文化多样性,并积极向外传播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全球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体系中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徐欣顺.论时代新人的现代性与现代文明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24(1).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孟凡丽,葛永钧.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理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4(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中国教育报,2024-09-11.

(作者季海群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童祎祎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单笑斐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