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作者:尹玉辉 徐唐 发布时间:2025.01.07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建设具有教育家精神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涵养师德师风、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优化兼职教师管理、推进教师评价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批准号:GYJ2024028)的成果。

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拓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新思路,推进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制度改革,营造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社会风尚,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人格、守护学生心灵的重任。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寻道求真、立德善教”的师者信念、师德风范源远流长,“有教无类”“学而知之”“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思想是古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与表征。[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范端严,学明德尊”“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等师德思想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思想积淀,也为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时代内涵奠定了历史的文化底蕴。[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1998年设立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奖励称号,到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办法《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再到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上系列文件从荣誉奖励、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到新时代政策引领等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教育家精神内核发展的时代引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传承”与“创新”双向统一,凝聚升华,提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融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以德为先、德技并修,确保职业教育思政引领力和人才竞争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当前,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类型,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教师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在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学生,厚植爱国尽忠的高尚情怀;激励学生,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加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和民生保障力。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改革的政策导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更多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精尖缺”技能人才,提高职教人才竞争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国际一流,将最新科学技术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研制教材、创新课程,完善教法等,探索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路径。职业教育通过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域企业提供直接的技术指导、服务、咨询等,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这对职业院校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提出新挑战,教师要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积极融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地方和企业需求为牵引精准布局科研力量,以场景驱动重大科技攻关和创新突破,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推动实现学校与区域的高效对接、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地方和企业高质量发展。[3]

随着招生政策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生源日益多元化,高招录取、提前自主招生、中高本衔接、中高职衔接、对口单招等多种形式,还有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等的扩招。这种生源多元化,使得学生学业基础差异大、学业目标多样,给教师教育教学带来挑战。未来职业教育要更多地发挥在促进社会多元化和包容性中的作用,增加残障人士、移民、少数民族、失业人员等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教师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学习特征改进教学教法,探索建设适合职教学生的教学体系,精准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教学创新意识,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设计互动性强、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挥产教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强育人的社会协同力。产教融合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政校行企多元积极参与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我国当前政校行企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以科研型高校为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一直存在低层次、浅表化问题。部分原因在于,职业院校教师协同育人能力不足、服务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要汇聚政校行企四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此,一方面,教师要成为教育链和人才链衔接的“桥梁”,要将企业人才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纽带”,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活动,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加强教师国际化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是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所需。这些年,我国职业教育正成为一扇中外合作的窗口,为全球技能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教师队伍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教师国际化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国际化的、跨文化的、全球性的维度融入自身的教学、科研和服务过程中,以提升教学和研究质量。[4]这要求教师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具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服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能力。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国际化水平不高,具备较好专业能力又有外语沟通能力的师资稀缺,尤其是外语+“双师型”能力的教师资源更为稀缺,难以支撑职业院校境外办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标准国际化等要求。加强教师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程度,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路径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支撑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为价值导向,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要从涵养师德师风、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优化兼职教师管理、推进教师评价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着力。

涵养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首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结合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开发专门的课程教材,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家精神课程或专题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出台相关师德师风配套政策,明确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引导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5]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高质量培养培训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首先,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建设,创新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参与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做好教师人才供给改革。其次,要持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 “职教国培”示范培训项目和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育计划为引领,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再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体系,保障教师 “真入企、入真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最后,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教师与行业、社团的国内外交流平台,加大我国职教出海的力度,站在更宽视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优化兼职教师管理。兼职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兼职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是提高校企人才双向互动的流动性。持续开展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计划,吸引更多能工巧匠、劳动模范、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市级传承人等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二是明确兼职教师工作职责。对承担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和标准课程教材开发,以及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制度建设等作出具体要求。三是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全面提升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加强兼职教师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和评价办法,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报酬发放和继续聘请的重要依据,激励兼职教师潜心教学、履职尽责。

推进教师评价改革。以评价促改革,引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持续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建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多元评价体系。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创新评价方法,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分析和评价教师的绩效和贡献。其次,优化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充分体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绩,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成果等纳入评价。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尊师重教的理念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教师表彰和奖励制度。对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激励教师热心从教、安心从教。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如职教活动周、职业技能大赛等,展示职教学生的成功案例,转变社会观念,提高职业教育认可度,增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四是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职业院校教师的优秀事迹和成果,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认可度和尊重度。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J].教育研究,2023(12).

[2]马爽,吴云志.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机理与时代要求[J/OL].当代教育论坛,[2024-10-26].https://doi.org/10.13694/

j.cnki.ddjylt.20241015.001.

[3]王云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力[N].光明日报,2024-10-22.

[4]李慧.教师国际化:悉尼大学国际化发展之基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4).

[5]易森林,胡娟.高职院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3).

(作者尹玉辉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唐系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吴绍芬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