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民族地区高校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三个侧重点

作者:王琴 发布时间:2025.01.07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因地制宜探索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路径,既是与时俱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应然之举,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民族地区高校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侧重于三个方面:加强师资培养,把握讲好课程的关键核心;用好统编教材,抓住讲好课程的重要载体;讲好特色故事,挖掘讲好课程的主要资源。

关键词:民族地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路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阅思研析践’教学模式研究”(批准号:23VSZ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至今,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现了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开设”到全国高校“全面开设”的转向。[1]因而,及时探索民族地区高校讲好这门课程的路径,不仅必要而且迫切。教师是讲好课程的关键核心,教材是讲好课程的重要载体,故事是讲好课程的主要依托。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加强师资培养、用好统编教材、讲好特色故事,从而不断提升民族地区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师资培养,把握讲好课程的关键核心

对于思政课程来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讲授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加强师资培养是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关键举措。

抓好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外交、党的建设等内容,体系科学完整、内容丰富,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理论素养,才能顺利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首先应抓好基本理论学习,强化经典著作的研读,充分做好理论储备,才能有讲好课程的信心和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章内容的集体备课为例,主备课教师可以先梳理经典篇目,再带领教师重温经典著作中的相关内容,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等,全面梳理中国改革历程,并通过相关经典篇目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了解改革的性质、重大意义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与新实践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深化教师的理论理解、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入理解党的理论体系,立足思政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和衔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研。此外,教师还应及时了解教育方针、把握政策文件、关注时事热点、探寻学术前沿,在授课中做到有理有据,从而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举办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系列思政课教学比赛,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思政组)、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等。有一些比赛还专门设置了直播通道,“名师领航”2024年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选手还进行了巡讲活动。在一系列比赛中涌现出一批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各校可以邀请这些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示范,通过学习观摩,不断推动教师快速成长。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资源,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内含理论文献、政策文件、学术前沿、示范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课案例等丰富的教学资料,为教学提供了全面支持。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学习、合理运用,在了解学术动态、前沿研究和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用好统编教材,抓住讲好课程的重要载体

2023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成为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对于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发力,用好统编教材。

厘清教材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主体内容共有十七章。教材内容有清晰的逻辑理路。教材所有内容都围绕一个落脚点,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导论部分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情况,阐明这一思想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一章到第五章分别讲清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坚持的正确道路、中心任务、领导力量、根本立场和强大动力;第六章到第十二章则阐述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最后的第十三章到第十七章,主要讲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坚持的五个方面的保障,即国家安全、国防军队、“一国两制”、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充分把握教材逻辑,教师才能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才能更合理地进行专题讲解或开展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优化教学设计。

转换教学用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反映了学术界共识性研究成果,较强的理论性是其鲜明特征。尽管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贴近青年学生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但对学生来说,要深入理解其内容仍有较大难度。而对教师来说,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是一门艺术。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如何将理论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将深刻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愿意听、能听懂的内容,才能推动学生把基本理论内化于心,并最终实现外化于行。

一方面,教师需要设置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教师需要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告诉学生,社会主要矛盾从什么内容转化为什么内容,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论断的依据是什么,可以提出“为什么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和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和具体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点放在鲜活实践中讲清楚、说明白。例如,教材第八章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遵循。教师在讲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把“全链条、全方位和全覆盖”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念一遍,更需要讲清楚这些特性体现在哪些地方。教师可以介绍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情况,让学生在了解这一承载民主民意表达的窗口、群众呼声直通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要载体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践行途径,更加深刻地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明白在各项机制的支持下,我们的民主绝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教师还可以设置课内实践,围绕“模拟基层民主实践”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亲身体验中,提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解认同。

讲好特色故事,挖掘讲好课程的主要资源

讲好身边故事,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要依托。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就需要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民族地区在历史长河中谱写了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素材,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供了丰富案例,授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形成教学案例库。例如,教材第一章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来之不易,因地制宜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锻造学生们接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奋斗的坚定精神品格。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挖掘三线建设的内容。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为增强国防实力、改善我国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一次工业大迁移和大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会聚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建设者,在赓续传统、弘扬精神、团结奋斗的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不断增进。三线建设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例证。

再如,教材第二章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涌现出黄文秀、黄大发和高德荣等可歌可泣的奋斗英雄,他们的名字也被一同镌刻在老百姓心中。教师通过讲述这些英雄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正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共同书写了脱贫致富的辉煌篇章。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在肩。通过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们理解,我们既是民族复兴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鼓励学生不断锤炼精神品格,勇敢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讲好民族文化发展故事。民族地区因历史的积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环境的塑造,形成了包含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深厚文化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的共同体文化认同。”[3]讲好民族文化发展故事,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供了生动的文化素材。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讲好民族文化发展故事,挖掘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讲到文化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以“村超”和“村BA”的火爆出圈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挖掘偶然中的必然,即台江县的“村BA”正好与“六月六”吃新节相结合。这种结合使体育赛事成为民族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延续了节日的传统,也为民族节日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活动现场的民族歌曲演唱和民族舞蹈表演,是贵州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与活动相关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工艺制品等更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了活力、打开了创新发展的思路。整个活动的火爆出圈证明了各民族文化相通这一基本事实,也有利于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自信自强。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一门学问。“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4]民族地区高校要侧重于加强师资培养、用好统编教材、讲好特色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参考文献:

[1]胡芳.高校单独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三重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8).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萧放,叶玮琪.民俗生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北民族研究,2024(6).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系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单笑斐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