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新学期以来,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学生评价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等工作,在校园内带动形成了“五育”并举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重视评价导向功能,将鲜明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学生评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评价,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问题。潞河中学的校训是“一切为了祖国”,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学校办学的主线。百余年来,潞河教育围绕“一切为了祖国”这一目标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了数以万计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优秀毕业生。
北京市通州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于潞河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周文彬烈士的雕像伫立在校园正中,他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故事在一代代学子中传颂;与雕像遥相呼应的是烈士纪念碑,无言诉说着英雄们不朽的精神;校园内所有的建筑都以潞河优秀学子的名字命名,院士们浓厚的家国情怀,知识报国和实业报国之路,以及他们服务国家,终成“大先生”的故事,深深激励着学子们。主题班会、业余党校、退队入团仪式、金牌讲解员大赛等活动,在校园内处处营造尊崇英雄、拼搏奉献的浓厚氛围。这种“强大的氛围感”,使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社会的进步”“献身于祖国建设事业”等精神力量深深烙印进潞河学子的血液中。
强调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学生人格评价是极具难度的课题,从指导原则的确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到评价过程的展开,需要艰辛的探索和研究,一个好的评价形式对于推动人格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学校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对“健全人格”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以“强调学生发展主体性、重视过程评价与行为养成”为评价原则,制定学校毕业生标准,并以此为契机,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上狠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成效。
涵养土壤,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昂扬、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会感染人们的情绪和认知。《礼记》有言,“礼义之始,在于正衣冠”。学校希望学生能够“男孩顶天立地,女孩亭亭玉立”,这一期望以一种具象的形式表达了学校对潞河学子的殷切期盼。为此,学校招聘形体课教师,在体育课模块中增设“形体课”内容,希望通过全面的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外在形象、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上课与下课的铃声,是人们对校园生活最为亲切且熟悉的记忆。如今,学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铃声模式,而是逐渐融入艺术与文化的元素。艺术教研室和电教组的教师,依据学生的作息规律以及教育教学活动需求,精心挑选了多种风格的音乐曲目作为铃声。起床铃声以唤醒为主题,选用了《功夫熊猫》的电影配乐;早餐铃声主打美好愉悦之感,选取了《茉莉花》与《我和我的祖国》。学校有近400名新疆籍学生,晨检、午休及晚自习铃声选用了《青春舞曲》《达坂城的姑娘》等具有新疆民族风味的乐曲,唤起学生无尽的愉悦和美好。音乐元素与铃声的完美交融,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
精细化管理,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成长环境。“尤重人格养成”是潞河中学的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发展、追求卓越是学校的办学方针。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特殊的入学教育。入学教育从带领学生利用校园环境和植被进行科学实验开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问题,在调研中分析,用思维导图展示实验成果。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动手能力,领略了探索、创新、创造的魅力。
高效的学习环境。早读的内容和形式,由备课组协调统筹,依照学科特点采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习课、午餐和晚餐后,教师全员或面批作业,或辅导答疑,营造高质高效学习氛围。
自主自治的校园管理。学校应该由谁来治理?本着“让学生站到舞台中央”的原则,学校召开学生代表大会,收集学生提案近400条,整合形成30项综合提案,作出了涵盖教学管理、校园生活等多方面的20项工作调整以及10项改革。其中包含“作息时间调整”“错峰用餐”“错峰上操”“预备铃调整”“上下学线路调整”“人车分流”等涉及每一位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案举措。为了保证这些方案得到顺利实施,学校团委定期在学生中间招募“人车分流引导”“文明食堂”“洁净校园”“暖心阅读”等项目的志愿者,在服务校园管理的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志愿服务计时。
丰富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学校目前构建了三个层次、四项特色、五个领域的初高中贯通的课程体系,既有顶层设计的基础课程、学科深化的拓展课程和创新实践的提高课程,又有项目研学、生涯指导、综合实践、对外交流四项特色课程,每项课程都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比如钱学森班深度课题研究项目,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科研资源,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潜质,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竞赛课程,培养其科学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学科教学内容整合,拓宽学生知识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实施理科振兴计划,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环境。
突出差异性评价,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彰显个性
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素养提升和品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就是一种育人方式,一种生长方式,是促进每个生命自然成长的“催化剂”。增强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呵护学生的自然天性,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让每个学生身上的闪亮之处都能被欣赏,有效带动了“五育”并举大格局形成。
以美育美,育美向美。“韵之灵”民乐团、“韵之灵”合唱团、金帆书画院都是学校的特色社团。学校师生曾在校园内、在新疆农村、在国家大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专场音乐会,也曾在北京市合唱及民乐展演中屡获金奖。学校为学生打造“协和湖畔”舞台,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才艺、共享青春年华、推动美育发展的专属平台。吟诵、舞蹈、演奏、汉服展示、书法、国画、织艺、剪纸、漆扇制作,一个个的精彩瞬间,是学子们绽放的青春,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民族班学生的专场演出,更让我们看到潞河校园的和谐与多彩。
体教融合为学生健康赋能。“无体育不潞河”,体育在潞河中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学校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复盘会,探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路径与措施。潞河学子在北京市中小学运动会上、在体质健康班级赛中多次斩获佳绩。积极参加“每天锻炼一小时”、“逐潞杯”篮球赛已成为学生活动常态。一年一度的高三学生跑操展示活动,也是学校的体育特色,充满仪式感。
“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学校成立劳动基地,并以著名校友辛德惠院士的名字命名。作为我国的农业生态学家、农业教育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我的全部信念和行动指南。”学校以辛德惠院士的名字为劳动基地命名,希望学生学习辛德惠院士“担当、奉献、科学、为民”的精神,在劳动中感受责任与坚持。劳动基地为同学们搭建了劳动实践的平台,让同学们走出教室,“多识于草木之名”,认识更多的农作物和果蔬,近距离观察其生长的全过程,也激发了同学们对种植劳作的兴趣,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以科学探索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校依托六大社团,即金鹏天文团、蕴之星机器人团、博菡科技社、海模社、建模社、斯坦福线虫研究社,积极开展各项科技活动。这些社团有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的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参与科研的平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深度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体验研究中的酸甜苦辣,收获成长与乐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他们是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主体,也是学校生活的小主人。学校通过扎实推进分层教学辅导,为不同天赋的学生搭建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课程和活动平台。在学生评价的引导下,学生健康、自信,勤奋且乐于钻研,教师乐教爱生,勤学笃行,学校进入融合发展快车道。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