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南京大学党委:以一流党建引领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南京大学党委 发布时间:2024.12.17
中国教育新闻网

当前,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专章部署,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到重要位置。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南京大学党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作为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的期待嘱托,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高校力量。

一、突出政治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向心力锚定科技创新目标方向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党和国家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南京大学党委坚持突出政治引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创新引领的党建工作新格局,确保将党的建设贯穿到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

(一)坚持举旗定向,做好谋篇布局

高校党委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党的领导能够为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南京大学党委认真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内涵,进一步增强学校党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确保科技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向纵深推进。学校党委立足“国家对科技日益迫切的需求和学校科技供给能力不足”这一现阶段学校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坚持将国家所需、地方所需与南大所有、南大所长相结合,谋篇布局启动实施“奋进行动”。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研究制定“加强有组织科研行动方案”“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行动方案”等专项方案,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和行动力。

(二)聚焦思想建设,着力价值塑造

推动政治理论学习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用党的创新理论为新时代科技现代化明确政治方向、政治要求,并将其中的精神信念、人民立场、历史担当融入实践,以此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南京大学党委引导师生不断强化“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增强政治担当、干好本职工作、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来,努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工作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学校党委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专题教育培训,组建“南雍师道”讲师团,每年举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国情研修班、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报告会等,引导专任教师、中青年人才等群体紧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开阔格局视野、锻造战略思维、强化协同意识、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深入宣传有组织科研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树立领军人才团队“敢担大任、勇攀高峰”典型,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做大“科学报国”精神育人品牌,组织院士领航讲授“科学之光”系列通识课,培育成立“李四光留学报国精神宣讲团”“博士生讲师团”,创作“大学生讲大先生”科学家精神传承系列微视频课程10期,原创“大先生”系列大师剧,引导青年讲好老一辈科学家故事。

(三)压实政治责任,担当时代使命

作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高校应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用,赋能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更好支撑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四个走在前”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重大任务,专门制定并启动实施“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支撑江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29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人才引育的“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聚集地”、重大成果转化运用的“发源地”,以“南大式奋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走在前、做示范。

二、推动组织优化,以高质量党建支撑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高校各级党组织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终端,必须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高度,从加强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事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引导带领科研工作者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投身到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中来,促使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为此,南京大学党委进一步筑牢、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工作有机融合,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构建融合体系,推进有组织科研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必须推动党的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相融合,着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动能优势,以扎实的党建工作成效为精准实施有组织科研保驾护航。近年来,南京大学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探索构建校院两级科研管理党建服务体系,打造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党建+科技”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学校科技工作高效开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进一步畅通部门与学院联动的科研管理路径,建立科研院长例会制度,增强部门与学院联动,推动各部门各学院主动融入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有效打破自发松散、散而无序的科研氛围。

(二)发挥堡垒作用,集中优势攻关

作为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中的“神经末梢”,教师党支部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战斗力基础。南京大学党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任务,坚持将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上、建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贯通党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最后一公里”。学校组织部门联动科技部门,全力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在此基础上建强党支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进一步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定位,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着力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立足“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引导教师党支部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着力推动党建工作和学术科研工作融合提升。

(三)开展联学联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作为所在、形象所在,高校汇聚的教育、科技、人才综合优势能够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南京大学党委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检验党建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试金石”,积极开展校校之间、校地之间以及校内部门与科研平台之间的共建联建,推动“党建+成果转化”。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设立“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学院主动强化与各级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对接会商,共同组建攻关团队、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形成重大项目。比如,全力推进苏州校区新工科建设,积极推动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合作,共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支撑江苏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先后与华为、中国移动等科技领军企业共建多家联合实验室,系牢校企高效互信合作纽带,发挥校企协同优势。同时,以“党旗领航奋进路,科教报国创一流”为核心理念,倾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创建“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仙林论坛”等平台,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引领带动全体师生成为地方和学校科技创新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释放人才效能,以高质量党建聚合力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要重视科技作为生产力要素的首要作用,更要有机集合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支撑效能和核心作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事业发展中来,有效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更是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将加强科教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基于此,南京大学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作用,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人才工作。

(一)加强党管人才,完善工作机制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党的重要经验,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南京大学党委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遵循科技工作需求和人才发展规律,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人才工作中的决策作用,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加强对全校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层层压实党管人才责任,建立健全学校党委、学院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定期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会议精神落实方案,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不断强化党管人才意识,充分把握人才工作正确方向,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妥善处理人才安全问题。

(二)搭建成长平台,丰富培育举措

高效、开放、协同的发展平台是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重要依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南京大学党委持续完善人才队伍规划、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学校人才队伍规划的重中之重,制定人才队伍五年规划指导意见。做好多渠道引才和重点引才工作,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进一步探索团队引进模式,以平台聚才的新模式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以建设人才大团队、搭建科研大平台为抓手,坚持学术人才挂帅、科研“顶天”“立地”,持续培育和组建高水平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促“单项冠军”为“全能冠军”,推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全面培养。成立青年人才发展促进会,深入调研把握青年教师需求,围绕晋升发展、学科交叉、政策培训等主题开展青年对话、大咖指导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为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三)优化评价体系,释放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尤其是要树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目标导向。为此,南京大学党委着力深化人才队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符合南大特色和时代要求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持续长期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激发面向科学前沿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原创性科研。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规范考核”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分类评价改革,针对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探索长周期综合评价,针对小众冷门学科因地制宜制定“小学科中长期队伍建设规划”,并针对国家急需紧缺专业加大政策倾斜。积极完善评价体系全流程建设,将评价结果体现在后续岗位聘用和薪酬待遇调整上,通过激励效应带动队伍活力。正是得益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系列“组合拳”,南京大学近年来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成效显著,新增4个国家级平台,构建集成电路领域创新集群,培育原子极限微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引力子激发、“羲和号”太阳探测、工业废水治理等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发表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30余篇,学术引领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获得广泛认可、服务经济发展创造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上,南京大学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奋斗目标,持续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贯穿于学校管党治党各领域、办学治校全过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一流党建为引领,努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南大智慧和力量。(南京大学党委)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