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博物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话语叙事研究”(批准号:23VXJ005)的阶段性成果。
在今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五个共同”的核心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维护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讲好“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夯实各族学生共有历史文化记忆,是新时代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
“五个共同”为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五观”、增进“五个认同”提供了核心知识体系
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要“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五观”和“五个认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讲清楚各民族历史与中国史的关系、各民族历史与中华民族史的关系、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讲好“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引导各族青少年形成正确“五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的重要途径。
“五观”和“五个认同”教育中,正确的祖国观和伟大祖国认同教育居于首位。认同伟大祖国就是认同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增进各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讲清楚中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讲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国家观念,激发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把自身的理想志向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核心是对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命运共同体认同。正确的民族观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需要讲清楚“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各民族血脉相融、骨肉相连”。历史演进的这一特点,造就了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通过教育,让各族青少年首先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只有把本民族利益放到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进步的伟业中才能得到保障,从而牢固树立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正确的文化观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要讲清楚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讲清楚“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讲清楚“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的,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个突出特性”;讲清楚“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方向是“向内凝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就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它艰苦卓绝不懈奋斗的故事。讲清楚近现代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让各族青少年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坚强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领导凝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要讲清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选择、人民选择的必由之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总之,爱国主义根植于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的历史岁月。“五个共同”建构的“关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叙事体系,是唤起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共有历史文化记忆、激发各族同胞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和文化资源。
以“五个共同”教育统筹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1年,党中央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通过扎实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构建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同年3月,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部署,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试行)提出新要求。同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学校育人全过程,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上述指导学校德育教育的相关文件,从不同角度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提出了要求。落实这些教育任务,需要以“五个共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政课和各科思政教育资源,统筹各类思政教育教学力量协同联动,实现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各学校、各学科结合自身理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内容进行了梳理,但“五个共同”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更没有系统分解成不同学段教学知识体系,缺乏对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融入“五个共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还没有建构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统筹各类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我们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统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思政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科学定位各类思政教育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各自目标任务。“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各类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共有教育资源。实现各类思政教育目标,除了挖掘各族先民维护团结统一的历史传统,更要讲好近现代以来各族儿女投身中国革命,致力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发展进步的革命精神、团结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砥砺前行精神等。因此,近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四史”教育也是“五个共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学校思政教育承担了“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承担了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将“爱我中华”根植各族青少年血脉深处的教育使命。
多种方式推动学校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走深走实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统领思政教育,应遵循统一性、科学性、针对性、协同性等原则,建构全员思政、全员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各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深入挖掘中华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好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各学科的中华民族知识元素,统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力量,增强部门间协同配合,促进“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有效渗透到各类思政教育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实效。
根据认知、情感到行动的教育规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是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符号,形成集体记忆;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情境,生成“中华民族共有历史文化”的情感共鸣;价值观教育重在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认同。这就要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遵循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思政教育任务,总体布局、各有侧重地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教学活动,讲好各民族共有历史文化,讲好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保卫国家的精彩内容;讲好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讲好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等。
各地各学校应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建设适应不同学段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体系,建构“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共有历史文化教学体系,包括构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等。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