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应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以德宏职业学院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为例,提出治理体系、育人模式、区域发展、校园文化、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的实践探索路径,以期推动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发展。
围绕教育的三重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对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准确判断,对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新征程立德树人工程,建立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至2023年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提升28位,进步幅度居全球首位。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统计,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去年上升0.6%,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42.22万人,比上年增长2.73%。其中高职院校1547所,比上年增加58所,招生564.06万人,占比54.12%。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2023年,职业教育招生1018.10万人,高职院校占比55.40%。在结构上,我国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均占据“半壁江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评价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统计,202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共就业559.70万人,就业率98.34%,其中52.60%的高职毕业生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67.2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就读地区就业,66%的高职毕业生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必须在改善民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产业、企业、就业为导向,大力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各族学生培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重要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同筑中国梦的必备之基。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必须以教育强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科技支撑,用文化引领强国建设。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先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基础。全国总工会最近4年评选出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毕业于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还在全球范围内创建了33所“鲁班工坊”,培养学生超过1万名,职业培训量达2.2万人次。高职院校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正创新,为各族学生提供交往交流交融机会,形成情感上互相亲近的坚强纽带。
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机制建设、教学模式、理论体系、载体形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2023年9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在云南召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推进会,2024年出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近期,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召开更为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各所高职院校均基于自身实际开展了积极探索。德宏职业学院积极贯彻要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通过多维度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主线引领,提升治理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高职院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各项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德宏职业学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党委主导、行政负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治理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制定《德宏职业学院涉及民族因素问题快速反应与处置机制》等制度。建立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制度,做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化“法律进课堂”活动;拓展普法教育形式,持续开展国际禁毒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宪法宣传周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师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坚持讲活讲透,创新育人模式。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必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生活特性,推动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加强实训教学的情感联结,拓展新方法,将民族团结内容转化为个人深层记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德宏职业学院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中率先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修课,开好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名师工作室,建成多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推动专业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双融合。
不断拓展育人途径,将抽象的价值意识和政治信仰转变为各种具体鲜活的体验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万人共度传统佳节、目瑙纵歌、嘎秧晚会等民族节庆活动,常态化开展禁毒防艾、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和国防教育。在校内建成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民族健康教育馆、民族医药生物资源展馆等在内的,集教学、科研及科普宣教为一体的“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基地”。在校外建立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等13个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上到高山坝子、田间地头、边境村寨。
坚持职教特色,助推兴边富民。高职院校要紧扣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举措,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德宏职业学院紧扣全面服务沿边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办学定位,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累计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6万余名人才,毕业生在推动边疆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边民和睦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积极服务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建设,牵头组建德宏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数字口岸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民族医药健康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德宏热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研发推出5大景颇药核心产品和非遗项目“景颇植物药用酿酒海树山花”。成功实施德宏胡蜂产业扶贫发展项目,研发蜂疗药酒、喷剂、药油等产品,通过胡蜂养殖助推产业帮扶。
坚持以文化人,构筑文化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要立体化沉浸式展示意蕴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形象,让各族学生从校园文化环境等物质空间设施直接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德宏职业学院打造“1廊3馆5区”文化育人阵地,成立包括蜂疗研究所、中草药选育及传承创新基地等为主的民族医药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云南民族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中医学专业群入选云南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以民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团队,探索“非遗文化+爱国主义+现代技术”的科研模式,推动非遗文化技艺传承与创新。
坚持交流交融,加强国际合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着博大的世界格局和宽广的文明视野。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德宏职业学院积极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打造国门大学“德宏样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办两届“孟中印缅卫生与疾控合作论坛”和首届“澜沧江—湄公河六国大学生友好交流周活动”;选派教师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等挂职支教;推进“中文+职业技能”和“滇缅合作”项目开展,举办中德“老年护理教育班”,移植“德国汽车行业办学模式”;对外籍来华务工人员进行技术技能、汉语、跨境电子商务等培训,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国际交流。通过对外合作项目、短期国际项目和招收缅甸籍学生等举措,学校获澜湄职教联盟“优秀案例奖”,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职院校遵循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应有之义、必有之情。为了紧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应从治理体系、育人模式、区域发展、校园文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实践探索,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
(作者系德宏职业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