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在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书写“四个”篇章、融入“五育”工作、促进“三个”延伸,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命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这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动力。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贯通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各阶段,切实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1]
书写“四个篇章”,构建“铸牢”教育学校全方位保障体系
凝练“铸牢”教育思路篇。在新时代背景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学校凝练工作思路,在“书篇”“融入”“延伸”等关键词上下功夫,即建立“四个保障”,落实“五个融入”,实现“三个延伸”。根据学校工作思路,建设了党支部牵头抓,各部门配合抓,教务、德育、总务分工抓,班主任、各科教师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党支部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方案;学校制定了专门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四结合”推进策略;德育处提出了统筹利用好课内外两个阵地、校内外两种资源“两统筹”的工作措施;教务处出台了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加强日常学习、加强专题课程、加强学科教学、加强实践活动、加强家校共育、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六加强”具体措施;总务处加强校内外阵地基地建设,不断夯实“铸牢”工作的基础。
打造“铸牢”教育校园文化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发挥走廊、教室、活动室、宣传栏等润育功能,打造铸牢教育宣传主题墙,布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知应会内容、中华优秀古诗词欣赏等,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校园处处都育人。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开展宣传教育,积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以“一班一品”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为抓手,将“铸牢”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强化“铸牢”教育师资培训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是关键。学校积极派出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银川市、兴庆区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在全校教师培训中,安排“铸牢”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在支部“三会一课”、教职工大会上,安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学习和讲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教育活动、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教学公开课等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主题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深化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要性认识,引导教师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掌握科学融入的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2]
夯实“铸牢”教育基地保障篇。对学校周边银川市及兴庆区、金凤区、永宁县所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进行摸底,深入挖掘其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加强与区内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联系,排出时间表,列出教育内容,通过研学活动对学生开展教育。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开辟种植园,设置宣传阵地等,把学校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融入“五育”工作,贯穿“铸牢”教育学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坚持德育是灵魂,将“铸牢”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于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学校党支部、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经常性地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如开学典礼教育、国旗下讲话、班会、少先队队会、主题党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育、国防教育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厚植国家情怀。
坚持智育是支撑,将“铸牢”教育融入学校智育工作。智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用好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指南,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课程;依托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在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渗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设象棋、射击、武术、剪纸、国画等特色课程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举办“趣劳动玩科学”校园劳动科技节等活动课程,激发青少年科技强国的梦想和追求。专题教育和学科教材互为支撑、思想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专题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活动课程”的浸润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坚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
坚持体育是基础,将“铸牢”教育融入学校体育工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学校紧紧抓住体育这个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各民族优秀体育资源融入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通过举办体育联赛、足球文化节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通过跳绳、踢毽子、武术、健身操、象棋等传统体育项目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巴黎奥运会等国际体育比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坚持美育是生活,将“铸牢”教育融入学校美育工作。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美育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艺术教材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如中华民歌、地方戏、秧歌、水墨画、雕刻等表现形式。开设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的石榴籽课程。通过石榴籽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习了优秀的非遗技艺,也领略了中华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发自内心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坚持劳动教育是特色,将“铸牢”教育融入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学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整合,在劳动教育中使学生感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伟大民族;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学校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基地接受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每周一游,一游一周”校园巡园活动等,创新劳动育人方式,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促进各民族学生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崇尚劳动的民族精神之根。
促进“三个延伸”,实现“铸牢”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铸牢”教育向课外延伸。学校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深入挖掘学科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如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古诗词诵写讲大赛,让诗词古韵、经典美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如花儿传唱、器乐练习、民族舞蹈、中华武术等,这些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得到了学生打心眼里的喜爱,也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教育向校外延伸。学校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主题教育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在增长知识、磨炼意志、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把爱国主义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基因、民主法治意识等融进血液,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校内到校外的延伸。如组织学生到贺兰山参观“岩画”,到西夏王陵研学西夏历史等。学生会产生“历史上这个地方的游牧民族到哪里去了?”“党项族的后人现在变成了哪个族?”等疑问。在一系列疑问、答疑和认知中,学生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铸牢”教育向家长、社会延伸。加强与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组织学生“小手拉大手”,开展“家校共育”等形式,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家长和社会延伸,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为家长表演诗歌朗读、唱民族歌曲、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学校邀请家长代表为学生讲述民族英雄故事,介绍重点工程、科技成果等。
通过以上措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形成“五育”融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学生心灵深处,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阮英权.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21.
[2] 邵雪意.《文化生活》教学中高中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20.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教务主任)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