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湖北仙桃市胡场镇第二小学出现了学生“回流”现象。这学期有30多名学生从城区回到镇上就读。漂亮的教学楼、实验室,标准运动场,花香四溢的美丽校园……这所农村学校安装了智慧黑板、护眼灯,条件比很多城区学校都要好。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家长开心、放心,孩子们也阳光、自信。”校长郑超军说。胡场镇二小的变化,是仙桃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
“起点”同步,让每个孩子上学机会均等
“动动手指,提交相关资料,孩子的电子入学通知书就发过来了,真是太方便了。”今年秋季开学日,小学新生家长吕珊,在朋友圈晒出刚收到的入学通知书。
孩子上学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今年秋季开学前,仙桃市民办学校采用“电脑随机派位”制度,市纪委监委和市公证处工作人员全程监督、现场公证,媒体同步直播,20多万网民网络围观。大屏上,随着串串数字跳跃、滚动,仙桃市荣怀学校、仙源学校、仙桃市第一中学3校录取学生的名单新鲜出炉。
“派位过程公开透明,我的小孩虽然没能摇上号,但我没有意见。”参与摇号的学生家长刘先荣说。
为保证更多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省级示范高中仙桃中学实行乡镇单列,确保招生计划的30%招录乡镇生源学生。仙桃中学、仙桃市八中、仙桃实验高中、汉江中学4所城区高中,每校单列50名农村专项生计划,单独招录乡镇生源学生,促进城乡教育朝着优质均衡的方向迈进。
今年仙桃特校招收了131名特殊孩子,充分保障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特校,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身体康复训练,并指导家长训练技巧。“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每当目送‘星星’回到普通学校,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服务发展,特事特办。今年,仙桃市教育局“特批”了57名外资企业高管、高技术人才子女入学,“新仙桃人”享受与本地户籍子女同等入学待遇。2025年,仙桃市教育局将放宽北城小学招生入学条件,实施城区小学毕业生在城区公办初中就读的兜底政策,推行“长幼随学”政策等系列招生政策,让教育公平惠及更多市民。
机会均等,让每名教师都有舞台出彩
9月10日晚,仙桃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灯火灿烂。仙桃市庆祝第40个教师节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今年,仙桃首次颁发“光荣从教40年”荣誉证书,为211位在三尺讲台辛勤工作了40年的在职教师,献上诚挚的敬意与美好的祝福。
仙桃三中教师杨云平躬耕教坛42年,曾先后获评“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首届优秀语文教师”,两次获评“仙桃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从剅河镇何台村小学教师起步,40多年默默耕耘,成长为正高级教师,教育公平的力量在他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教育公平,教师既是见证者,也是当事人。
市实验小学教师安静,去年通过了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她在体育专业教师岗位坚守37年,其间,下乡支教4年。“同事可以给你打分,自己也可打分,很透明。”她直言自己享受到了教育公平的“福利”。
公开遴选农村教师进城,是仙桃实现教育公平的创新探索。3年来,仙桃市教育局共公开遴选550名农村教师进城任教。
“教育人事工作有刚性制度规定,规范地执行就是最好的公平。”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何敏表示。
今年29岁的孙圳是外地人,在剅河镇中心小学任教6年,今年通过遴选考试进入市实验三小。
7月22日参加统一考试,第二天成绩揭晓,26日通知选岗,孙圳以排名第三的成绩,选到了心仪的学校。
“教师考生坐在会议室里,大屏幕左边是学校,右边是岗位人数。现场按照成绩排名选岗,现场开调令。原以为比登天还难的进城,没想到会如此轻松。”谈起当时选岗的情景,孙圳感叹“幸福来得太突然”。
城乡同行,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同学们,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去橘园。”9月1日,陈场一小,三年级200多名学生的课桌上,多了一本新教材——《橙黄橘绿》。当天,孩子们拿着新课本,去橘园上了开学第一课。
这是教联体牵头校——沔州学校帮助开发的课程,分橘之源、橘之生、橘之果、橘之颂等板块,极具地方特色。沔州学校办公室主任严方丽说:“我们将地域文化、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等实践教育课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推动教联体建设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目前,仙桃市义务教育阶段已组建25个教联体,其中省级示范性教联体2个,教联体覆盖面达到100%。所有公办园全部纳入5个总园制管理。在教联体内,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教研共建共研,学生活动共联共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开足马力推进,实现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在毛嘴一小,沔阳小学教师肖敏正在给学生上音乐课,歌曲欣赏、演唱,再穿插文化背景介绍,同学们听得兴致盎然。她为毛嘴一小三年级学生编排的课桌舞,在全市课桌舞大赛中获奖。
做好教育公平这篇大文章,是各地的“必答题”。仙桃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仙桃将以打造区域教育中心为目标,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特约通讯员 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