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以教育优先发展助推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进路

作者:杨增岽 吴茵墨 发布时间:2024.10.25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人的本质力量发现、发挥和发展的壮美画卷。推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既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教育优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经验,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国家战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分析教育优先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优先发展是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石。因而,新时代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一)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石

教育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1],而且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之一。人的现代化,受家庭、社区或社团、生产和工作场所、教育学习、传播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学校和工厂对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作用是最突出的,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也说:工人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 同时,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 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对个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历200年,中国作为“后发型”国家主要通过教育来吸收西方“先发型”现代化国家的优秀成果,通过培养现代化人才,缩小同西方“先发型”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就是要推动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即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在推动人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功不可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水平不提高,就无法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一方面,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人的发展问题构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和标志。因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必将秉承马克思主义宗旨和价值旨趣,为人民、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 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过上富裕、文明、健康的幸福生活,逐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既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手段,更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的,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的人口体现出来中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是“人”,最大的动能同样也是“人”。回顾历史,无论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气势恢宏的汉唐盛世,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均与思想解放、人们追求自身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当代中国才会真正拥有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5] 国家的强盛兴旺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近代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强的教育就没有强的综合国力,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推进现代化的经验,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二战”后真正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仅有15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教育滞后、国民整体素质偏低、各方面人才缺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定位方位,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才资源水平和推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品格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科学”。人的现代化本质就是为了人、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完善人,使人成为现代人的过程,属于“人的科学”范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的理论探寻和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义

虽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没有明确使用“人的现代化”这一术语,但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的现代化思想,可以说人的现代化也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从来不是抽象的个人,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了人的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8] 个人,是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是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决定着人的现代化,通过劳动使人脱离了自然界,创造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同时人的现代化水平也制约着物质生产,“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一切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的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9]

第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人既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出发点,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归宿。人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是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束缚走向自由,是朝着全面自由发展不断迈进的过程。《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 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提出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探索历程

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全体人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始终关注人的发展,提出了丰富的人的现代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巩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且要解放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将人的发展看成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而要实现人的发展必须是实践。改革开放给中国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邓小平提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2]“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的现代化,只有把人的现代化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以教育优先发展助推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要发挥先导作用,以教育优先发展助推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一)教育助推人的人格品质的现代化,走好人口规模巨大的大国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13] 要使这种人口规模不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掣肘,而是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因素,就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助推人的人格品质实现现代化。世界万物,莫不有格。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人格是一个人的信仰、情操、价值观、态度、兴趣、习惯和气质的总和,是知识累积、道德修为和意志磨炼的综合结果,是一个人独具特色的行为模式和风格。中国人的人格现代化,是要逐步将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变,逐步达到现代化所需要的新人的素质水平,其基本出发点是必须与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建设相适应,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涵盖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现代人格的主要内容,即要通过教育,使得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有较强的法治观念、民主意识、自由观念;有强烈的正义感、义务感和社会责任心;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等。人格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必要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在逐步实现现代化人格品质塑造的同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现代人格中的正能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教育助推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面对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课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力量,以教育助推人的能力现代化。现实人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包含人的体力因素、智力因素,也包含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互补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着眼,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6]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落实五育并举,培育可挑大梁能担重任的新青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教育助推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

“先发型”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陷入困境,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仅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建设者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给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的方法,处理好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着眼整体、谋划全局,善于以长远的眼光和整体视野看问题,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培育底线思维能力;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破除常规和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历史发展规律的意识,总结、借鉴历史经验,革故鼎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遵法守法,培养法治思维能力……同时摒弃局部思维、封闭思维、静态思维、线性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等传统落后消极思维方式。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不断促进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思想助力科技发展,从而不断增长物质文明,使得“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相互协调。

(四)教育助推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充分肯定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晰地看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瓶颈,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等。人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通过教育优先发展助推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人的自身发展中,通过普及教育,使人们普遍参与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接受艺术、音乐、科技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丰富文化选择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迷信走向科学,以科学的思想、眼光指导实践,发展新时代绿色经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倡导自由平等的人格,尊崇诚信友善的传统,构建协调共享的分配机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协调可持续的生活和发展方式,爱护自然、善待自然,实现自然界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教育助推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摒弃了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扩张、掠夺、从属”,开拓了一条“合作、共赢、平等”的新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相互尊重,倡导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寻求以对话弥补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增加。要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世界人民谋和平。马克思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17]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核和基础,要通过教育推动确立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青少年学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树立“爱党、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摒弃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躺平懒惰、欺诈失信、以邻为壑的错误价值观念;行为观念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继承和弘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蕴含的克己利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蕴含的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蕴含的奋发图强、博大宽容等精神品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形成现代化的处世观念;政治观念层面,通过对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实践的学习,培养学生确立平等、民主、法治的现代政治观念;世界观念层面,培养学生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理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繁荣。

当今之世,国际地缘政治风起云涌,各国谋求发展竞争加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驰而不息,赓续历史文脉,坚持强教育、强人才、强国力,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BJSZ2021YB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

[5] 张之洞. 张文襄公奏稿(卷二十六)[M]1928年刊本.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7] 习近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 求是,202318.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10]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9.

[1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

[14]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15] 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7.

[16]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1.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作者杨增岽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茵墨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人民教育》2024年第17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