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基本途径

作者:肖贵清 叶新璐 发布时间:2024.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基本遵循。坚持“同步推进”,核心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引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坚持“同步推进”的关键,是通过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各个环节,进一步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同步推进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强化支撑和系统集成,不断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

基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一重要论述概括和揭示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科学路径,体现了新时代党对学校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引领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坚持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需要回答好“为什么要同步推进”“怎么样同步推进”“重点解决什么”等基本问题,实现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改革所向

高校思政课是党的创新理论系统性讲授的主渠道,是高校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改革所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凝聚力量的必然要求

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统一,坚定不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变革。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需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行动,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思想保证。

新时代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理论武装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高校思政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坚持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就是要进一步强调高校教育的政治属性,明确思政课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突出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有效地武装青年学生。

2.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思政课建设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是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和理论武装作用,坚持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奠定学生科学的思想基础,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在思辨训练和信仰淬炼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思想理论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同步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引领地位,不仅指明了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科学路径,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高校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和必由之路。通过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高校思政课育人全过程,有助于推动广大青年学生深刻掌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增强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理论学识和责任担当。

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既是对思政课建设成就的经验总结,对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积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一步,这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看,思政课建设发展的过程就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融入思政课建设、以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引领思政课改革的过程,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始终是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思政课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相关部门出台包括《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全方位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及时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基本途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核心是发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引领作用,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系统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和内涵式发展。

1.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

坚持同步推进,基础在教材。教材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使思政课教材内容充分建立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基础之上。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要及时、准确、全面进入高校思政课教材。思政课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材的编纂、修订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实现“为党立言”。要适时推进教材的修订和更新工作,制定更为合理的修订周期,及时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吸纳进高校思政课教材,使教材准确反映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要多维度、多层次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理。

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中的呈现要更加科学规范。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要坚持纵向重点明确、横向结构合理。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定位不同,决定了教材编写必然有所侧重。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要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教材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更为深入具体地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内部,要构建分工合理、布局恰当的内容结构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的基础上,要厘清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的侧重点和逻辑关联,形成主干突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教材内容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材要彰显时代性、理论性与可读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要在落实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的同时,增强教材内容的鲜活性、针对性和可读性,切实推出更多高水平的高校思政课教材。要强化大历史观,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奋斗的历史完整写入教材;要强化时代意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鲜活案例及时融入教材,充分反映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和生动实践的重大成就;要强化问题意识,直面理论创新的时代境遇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思想理论的“古今中西”对比中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指导力。

2.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思政课教学体系各环节

实现同步推进,重点在教学。教学是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就是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到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实现以理论指引教学、以教学传播理论。

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理念、目标、任务上严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要求,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增强使命担当。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理念,在教学中加强思想引导、价值引领。要树立“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新教学理念,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构建思政课教学育人新格局,将教学的场域、范围从思政课堂延展至各类课程和全社会,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小课堂教学与社会大课堂教学的融通结合。

以教材为基础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教学设计。在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理论教学要避免就理论谈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艰涩难懂。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实际讲故事。在严格遵守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丰富鲜活的时代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实现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具体、有血有肉,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方式方法。要继续根据实践和技术发展创新教学方法,从主题设计、场景布置到细节刻画,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恢宏历程,使理论更易懂、道理更直观、感受更深刻。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持理论教学的引领作用、强调“内容为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应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思政课教师要围绕价值观教育和知识传授开展教学方式创新,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权威性、思想性和严肃性。要防止顾此失彼,搞花架子,使思政课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3.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校思政课教师

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高校思政课教师,这既是思政课教师增强自身素养的内在规定,也是决定同步推进最终效果、能否最终实现“进学生头脑”的必然要求。

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教师的信心和底气。“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理论自信是最彻底的自信,坚定的信心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的首要素养,这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掌握和深刻认识基础上。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内在统一与协同共进,充分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中增强教师的理论阐释能力。让懂理论的人讲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懂弄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主张和理论体系上下功夫,深入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背景、发展逻辑和实践指向。问题意识是掌握理论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现实困惑和理论疑难,通过不断发问和逻辑思辨深入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引领性。

在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精神品质中厚植教师的高尚情怀。“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政课教师,要在厚植情怀中下功夫,使思政课教师通过深情授课展现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要推动思政课教师在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民族性、世界性等精神品质过程中涵养真挚的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和奉献情怀,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实现以情化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一项科学工程,根本目标是通过优化高校思政课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坚持“同步推进”,要注意突出重点、强化支撑、协同配合,切实将工作落在实处。

1.注意突出重点,讲清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点。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思政课要“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注意讲清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讲清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应时代课题、世界变局和发展主题形成的科学思想,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和世界“怎么了”“向何处去”“该怎么办”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根本道理,向高校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方略、独特优势和理论体系。

阐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结构整体,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具有许多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和创新性成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系统完整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重点阐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各项概念、范畴、命题的前后继承发展情况,讲清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守“魂脉”和“根脉”的原创性、历史性贡献。

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哲理。讲清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必须要从哲学层面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思辨和规律总结中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哲学依据和方法论原则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意义。

2.夯实学科支撑,加强“同步推进”的学科支撑体系建设

健全有力的思政课学科体系是坚持“同步推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支撑作用,发挥思政课建设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主动促进作用,为坚持“同步推进”注入内生动力。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理研究。“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专业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系统推进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研究阐释工作。要围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等加强研究,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提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认识,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作用,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级各类思政课研究基地,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特点和重难点,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教学建设和教师队伍能力培养研究。持续推进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深化规律认识,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培养。坚持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人才梯队建设的体制机制,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不断积蓄力量,提供视野广、专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要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从招生指标、课程设置、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环节全方位优化政策支持。要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结构,以专兼结合为目标充分吸纳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党政机关和军队院校的专家团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要丰富培养方式,加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多学科交叉训练、高校间联合培养、思政课教学实训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精细化。

3.坚持系统集成,提升“同步推进”的整体效能

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和各流程环节。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在同步推进中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推动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第一,处理好理论引导与实践育人的关系。坚持“同步推进”,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统一中形成教育闭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覆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领域、全过程。一方面,要坚持用好思政小课堂,在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握时代,在实践中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和真理性。

第二,处理好内容供给与学生需要的关系。思想活跃、充满活力、追求真理是高校学生的突出特征。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青年学生有困惑但乐于思考,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需要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高校思政课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根据不同院校学生特点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衔接的课程方案,因地制宜设置思政课专题课程和选修课程,以针对性、差异化、精准化的教学方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实现在润物无声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有效内容供给武装学生、教育学生。

第三,处理好组织领导与资源保障的关系。坚持“同步推进”不能单打独斗,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资源保障。组织领导方面,各相关主管部门要分工明确、齐抓共管,从“同步推进”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到教材教学制度建设等落实顶层设计,各级主管领导机构要加强配合,落实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同步推进”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制度执行。资源保障方面,坚持“同步推进”既需要专项经费支持,也需要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各地方要加大力度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打造“同步推进”数据库,以高质量的培训、教学和学习资源持续保障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研究”(项目编号:23ZDA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肖贵清,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叶新璐,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原载2024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