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优秀学前教育师资,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院校起,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贵州学前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乡村幼儿教师,有力推动了贵州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在顶层设计方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机制的持续优化
在顶层设计方面,学校以“园校互融·双园互动”为核心,通过“五位一体”模式推动师德教育的生态养成,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实践教学中构建“三景融通·三级联动·四共合作”育人体系,打破传统教学界限,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认同感。课程体系改革中聚焦“平台+模块+方向+拓展”的综合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通过系列措施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同步提升。
方案优化:基于调研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学校组建了由校外知名专家、幼儿园名园长和校内资深教师组成的卓越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完善调研机制,通过定期深入调研,包括对256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26所幼儿园的走访调查以及数千份问卷和访谈调研,全面了解专业素养、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根据调研结果,学校动态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质量能够满足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和精准定位。2022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选首批贵州省高职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群被立项为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也被立项为省级特色骨干专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作共育:建立校地园“U—G—K”协同培养机制。学校与贵州省教育厅、地方教育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为期三年的“市校幼儿教师培养合作协议”,确保政策支持和资源共享,首批74名毕业的师范生扎根乡镇幼儿园(贫困、极贫)践行合约,每年服务2700余名乡镇幼儿及其家庭,其中留守儿童1300余名,走访家庭年均400次以上。同时,与贵阳市辖区的省级示范幼儿园、省级一类园和乡村幼儿园签署了“幼儿教师实践体验课程合作协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还通过与各类幼儿园的合作,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牵头组建贵州省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学校于2020年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通过集团内部研讨、教研、名师带动和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集团内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
在创新实践方面,重塑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生态
师德教育:“五位一体”生态养成教育。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融合,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学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品质的未来教师,通过实施“五位一体”的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全面塑造教师形象。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课堂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设立了“师德体验馆”,运用现代科技与生命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互动体验,使“四有”好老师的形象生动具体。学校每年举办技能节、文化节,营造培育工匠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和培养感恩心态的文化氛围,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责任感,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文化名人和技能大师进入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此外,学校将师范生的公益服务纳入毕业要求,鼓励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参与至少一年的社区服务或志愿活动,例如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支持或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辅导。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还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措施,学生对师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校园内形成了一种以“仁爱乐教”为核心的教育文化氛围。
双园互动:“三景融通·三级联动·四共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园校互融·双园互动”的实践教学新理念,学校重视突破学生常规实习场域界限,构建以“三景融通(真实景、虚拟景、仿真景)·三级联动(省级示范园、县级示范园、乡镇幼儿园)·四共合作(共建、共育、共管、共享)”为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其中,“三景融通”指的是将幼儿园模拟环境、虚拟实训环境与幼儿园实际场景三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有机结合,借助省级5G虚拟幼儿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一个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三级联动”则是通过校外不同层级的幼儿园(省级示范园、县级示范园、乡镇幼儿园)与校内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纵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共合作”是指学校与幼儿园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任务、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共享人才培养的成果与信息资源。模式突破了传统实践场域的限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化了他们对幼儿教育职业的认同感。2018年,该教学成果荣获贵州省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多家权威媒体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乡村成果进行了报道。
课程体系:综合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培养“仁爱乐教、品优行雅、技高艺精”卓越幼儿园教师为目标,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强化岗课赛证结合,构建了“平台+模块+方向+拓展”的综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特别是引入“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创新性地开设“融合教育理念与实务”学习模块,结合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培养学生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和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教育能力。以“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收集并分析了100个真实幼儿园管理案例,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中,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布置了校内模拟幼儿园环境,该课程的实践参与率达到100%。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显著提升。10年间,学校先后建成“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等多门省级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学前儿童游戏教程”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幼师生‘大阅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创新”研究成果获贵州省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心智、塑造品格。学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蒙。幼儿教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肩负着启迪智慧、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使命。
教师发展:强化“双师素质”。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目标的高度一致。通过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路径规划,确保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目标的一致性;深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通过与幼儿园合作,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师定期入园实践制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持续推进继续教育工程,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研修,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贵州省“甲秀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拓宽教师视野。定期举办教师教学竞赛和学术论坛,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建立职称与学历提升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支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团队。10年间,培养教育部国培专家库专家2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1人、贵州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贵州省职教名师6人、贵州省国培专家库成员6人;2023年学前教育专业团队立项成为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也是贵州省唯一一支国家级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团队;2023年“幼儿园课程团队”获省社科联、省教育厅首批青年学术先锋号,“贵州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研究中心”落地本专业。
保障跟进:完善育人支持体系。为了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学校精心设计并推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改革举措。比如,学校先后建立了多样化的选拔机制,确保所有学生的优质化。实施导师制度,为一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二年级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三年级学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每两名学生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校外实训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聘请学前教育课程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参与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支持全体师生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间的交流学习。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示范项目高校访问进修;打破管理部门和基层学术单位之间的壁垒,消除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负面因素,支持教师跨系、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
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卓越化培养不仅是当下的迫切需求,更是未来师范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不断优化和改进培养模式,确保未来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翟理红系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程天宇系学前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吴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