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兰考县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战斗过的红色土地。该县仪封镇代庄村西南部,有几处连在一起的水塘,是该村清江鱼水产养殖基地。7月的一天,基地负责人马见芳正忙着向鱼塘里撒饲料,猛一抬头,一群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了过来,攀谈之下,得知他们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红韵之声”朗诵艺术团的队员们,来村里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据悉,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将走访代庄村的产业发展状况,形成原创朗诵和演诵文稿,并计划在村里进行汇报展演。
在兰考走访“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基地大概200亩,里面大约有20万尾鱼。”马见芳告诉朗诵团的大学生们,“清江鱼从入池到成熟大概需要两年,一般两斤多就可以卖了。”谈及村里的支持,他说:“主要是修路,路好了销路就不愁了。”而村里前些年带头修路的人,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
42岁的代玉建已回村当了10年村支书。2014年,他放弃了在郑州已奋斗多年、收入不菲的产业,在老支书引荐下回到村里,挑起脱贫攻坚的重担。正是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兰考视察指导工作,叮嘱当地党员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全县上下掀起发展壮大各类产业,力争早日脱贫奔小康的热潮。
十年时间,在代玉建的带领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代庄村也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代庄村党支部也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今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此次组织朗诵艺术团的队员们来到代庄村,正是为了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现场学习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以‘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为题材创作艺术作品。”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昌松说。
把艺术作品写在田间地头
在代庄村期间,队员们实地调查当地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实际。牵头种植大棚葡萄、建立爱心餐厅、修通柏油路、牵头养殖清江鱼……村支书代玉建把一件件惠民措施落小、落实、落细,给队员们带来一次次感动。“当我真真切切来到兰考,来到代庄,发现‘艺术源于生活’诚不我欺。”朗诵创作组负责人马嘉淇说。
队员们围绕代玉建的事迹和发生在代庄村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故事,发挥专业特色,将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盐碱、内涝的伟大事迹,与新时期代玉建同志带领村民走向美好新生活的故事相结合,两个创作组分别创作了朗诵作品《新生》和演诵剧本《赓续》。两部作品聚焦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其中,朗诵作品《新生》以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战斗的故事作为引子,以代玉建带领乡亲们建设乡村的故事为原型,以诗歌的形式加以演绎。演诵剧本《赓续》同样以代玉建为原型,以真实故事为基础,以《念奴娇·追忆焦裕禄》为结尾,虚构“小刘”这一代表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作品借“小刘”之口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成果。
创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创作组成员们遇到许多困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在创作上根本找不到方向与灵感,所采用的手法过于老套,难以适应这样的话题,那段时间,创作组每天晚上都熬夜到很晚。”朗诵创作组成员刘佳怡说。“在学校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许多经典理论,在调研走访和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这些理论的意义与内涵,也正是代庄村的实践,为我们此次创作提供了灵感。”演诵创作组成员王书格说。
实践活动临近结束,队员们为代庄村的父老乡亲们作了一次汇报演出,蒙蒙雨丝中,《错位时空(五四版)》唱出中国百年巨变与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我们的青春》呈现两代播音员之间的跨世纪对话,他们身处不同时代,却心怀同一使命;《向太阳》洋溢着热血情怀,传递着对光明的憧憬。而队员们原创的两篇作品,更是将演出推向了高潮。
“代玉建同志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党员干部,是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红韵之声朗诵艺术团党支部书记高坤表示,此次在代庄村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于乡村振兴内涵的理解,也实现了将思政课堂从高校校园搬到基层一线的转变,达到了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推动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此次社会实践,我真正体会到了把艺术作品写在基层一线,写在田间地头,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性!”演诵创作组成员郭雅儒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任志航 郑伟杰 记者 杨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