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哈尔滨工程大学:别样的暑期课堂火起来

作者:曹曦 赵琳琳 发布时间:2024.08.09
中国教育新闻网

这个暑假,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学书院342人次组成的15支实践队开启暑期第二课堂,学生走近大国重器,触摸国家名片;对话大国工匠,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调研行业前沿需求,树立科技报国之志……“书院+学院”双轮驱动创新课堂像夏季高温一样火热起来。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工学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联合学院联动,搭建“专业认知、科创启蒙、红色传承、海洋科普、国际交流”五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暑假实践活动,为哈工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做出一系列探索。

“抓专业”

一堂行业与学校双向奔赴的专业认知课

“蓝鲸一号、泰山号……这些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大国重器,今天竟能亲手触摸。”在山东省烟台中集来福士作业区,一件件大国重器映入眼帘,学生兴奋不已。

7月,工学书院同学们赴烟台开展为期5天的调研实践活动,在艾迪精密、杰瑞石油等地,换上工装走进车间调研企业技术需求,“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一线,这样的专业认知课真是太好了。”学生李景程说。

哈工程面向行业大院大所,打造实践育人基地集群和实践育人项目库,利用寒暑假、实习期等,让学生走进企业、院所,与前沿专家、一线工程师深入交流学习,将企业、院所的技术难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课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实现高校与企业、院所协同育人的双向奔赴。

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国内首个巴油合同外包商资质项目,单体最大、规模最大的EPC项目……在中集来福士人力资源部姜传薪为同学们讲述项目背后的故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真实的故事让我理解了这句话深刻的含义,也明确了未来奋斗的目标。”学生王增祺说。

同时,该校联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分别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行业大院大所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工学书院28名学生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聆听讲座。

“抓科创”

一堂赋能满满的科创启蒙课

“科创是什么模样?”每个大一的暑假,哈工程未来技术学院与工学书院联合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科创小课堂”,邀请行业大咖、领域专家为学生们开设科创实践课,老师以项目制教学方式为学生讲授智慧海洋科技前沿领域的专题,学生们在为期两周的学习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动手实践、完成作品、路演答辩等环节,了解科创赛事的整个流程。

科创小课堂开设两门课程,一门是由“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国家级青年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瑞主讲的《水下软体机器人技术》。“选课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目的是让他们距离真实的科创比赛更接近。”李国瑞说。

另一门课程是“蛟龙”号潜航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主讲的《海洋机器人初级设计与实践》。“两周的时间,教给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科创的大门,就是课程的意义所在。”陈云赛说。

哈工程构建“课—项—赛”相结合的项目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假期开设项目制科创小课堂,将学生从大学的起点带入科创的大门,未来技术学院与工学书院联合采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装上动力十足的“风火轮”。

“抓梦想”

一堂探秘深蓝的海洋科普课

“深海是什么样的?”“‘蛟龙’号能带我畅游海底世界吗?”日前,工学书院四川支教实践队走进嘉陵区之江小学为学生带来生动的主题讲座。韩雨晴和钟呈昊两名志愿者为学生科普海洋知识,还指导他们动手拼装船模。“走进深山为孩子们描绘大海的样子,孩子们也让我见到了深山真实的模样,更加明确了我今后的学习目标。”韩雨晴说。

哈工程发挥“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优势,鼓励学生开展海洋科普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走进中小学、福利院、社区等地,围绕海洋科普领域,让更多的孩子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树立海洋强国的理念。9所学校、福利院,7个企业、社区,近20场科普讲座,暑期仅哈工程工学书院就有近30名志愿者参与科普实践育人项目。

“未来领军人才除了要具备能够引领智慧海洋未来科技发展的专业素养,作为哈军工传人,更要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哈工程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联合学院/工学书院党委副书记、工学书院执行院长洪长昊说。

此外,哈工程工学书院44名学生组成了7支红色传承实践队走进革命老区学习党史,传承发扬哈军工精神,走进祖国最北端开展边疆行实践活动;还有3支访学实践团,分别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眼光的新时代人才。

“抓专业”“抓科创”“抓梦想”“抓情怀”“抓视野”……哈工程“书院+学院”双轮驱动共同创新第二课堂,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互通等方式方法,构建覆盖学生各成长阶段,面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阶式、模块化的实践育人体系,打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组合拳。(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曹曦 通讯员 赵琳琳)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