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胡敏:“双向奔赴”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标准

作者:焦小新 发布时间:2024.05.23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5月18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研究生全球胜任力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匈牙利罗兰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15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以“研究生国际理解与全球胜任力培养”为主题,分享了在国际中文教育、国际商务和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共同探索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加快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搭建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在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就“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中国国创会中国故事研究院院长、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敏作了题为《双向奔赴:全球胜任力框架对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启示》的报告。胡敏结合新航道集团近年来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提出全球胜任力框架下国际传播的重要检验标准,不仅自己要读懂中国,也要让世界读懂中国,更要在“双向奔赴”中加深了解,形成共识,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胡敏在论坛上作报告

胡敏介绍,根据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共同发布的“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全球胜任力被定义为: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与欣赏他人视角和世界观的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者进行开放、得体、有效互动的能力;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胡敏认为,国际传播力同全球胜任力一样,也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主要指一个国家或组织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信息、观点、文化和价值观的能力。两者都以四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为支撑: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这四个维度,胡敏提出国际传播的“黄金圈法则”,即: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达成什么效果。首先,传播经典的中国故事。从中国风物、中国习俗、中国人物、中国成就、中国艺术、中国精神等领域选择贯穿古今的经典中国故事,通过故事告诉世界中国从哪里来,中国人是谁,中国向何处去,由此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其次,通过讲故事这样天然的互动方式进行传播,邀请全球人士一起讲述中国故事,在故事里读懂中国。最后,实现国际传播的双向奔赴。“双向奔赴”是国际传播的终极目的,也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标准。国际传播的效果,不仅在于覆盖的地理范围,更要关注触及的深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目标受众的态度和价值观,最后是否形成共同的行动。

胡敏认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传播者,能从三个层次“读懂中国”和“传播中国”。第一个层次,自己能读懂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第二个层次,要让世界读懂中国,帮助世界了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走近中国,实现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体现“和而不同”。第三层次,推动世界帮助中国更好地读懂中国,让全世界在一个平台上分享对中国的认知、理解,以促进中国人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