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探索

作者:马红芳 发布时间:2024.05.16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小学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丰富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方式、拓展育人载体、健全体系机制,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学科教学、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学管理等重点环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师生心田。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部署,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各学段不少于12课时。

利用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开展专题教育。如初中阶段利用《中华民族大团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小学阶段利用《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高中阶段整合高中课程内容,设置专题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利用校本课程教材资源开展主题教育。绝大多数地区、学校开发了民族团结进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地方、校本课程和教材。如《我的家乡》《中华经典》《劳动教育》《剪纸》《传统体育》等,这些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利用这些校本教材和课程对师生开展专题教育。

利用日常学习时间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在党支部“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学习、学生班团会等时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教师培训、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地区设立的“民族团结进步月”等时间节点对师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学段、各学科和课堂,做到每一学科、每一课程、每一堂课都育人。

准确把握各教育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幼儿教育阶段,主要通过国旗国歌、天安门、长江、黄河等这些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引导幼儿感知爱家乡、爱中华民族、爱祖国的情感。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中华民族的5000年历史、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我们的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等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感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明。初中阶段主要通过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历史,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之奋斗的远大志向。高中阶段主要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运用理解、观察、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坚决抵制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分裂国家的行为。

重视统编教材的育人作用。通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支撑。中小学要凸显统编教材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教材推行使用为抓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奋斗历程和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鼓舞人心;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各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促进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坚持各学科都育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中,融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中。深入挖掘各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和元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增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坚持实践育人,遵循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规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各民族师生共学共居、共事共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师生心中。

重视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组织师生参观校内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中华历史古迹,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等。促进学校与场馆教育深度合作,选聘场馆讲解员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兼职教师,选拔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场馆做志愿者、讲解员,学校和场馆共同开发面向学生的课程资源等。重视学校教育资源,学校可建设石榴籽园、宣传长廊、校史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库等,突出这些资源使用方便、贴近师生的优势,不断丰富资源内容,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展实践教育。

利用主题实践活动拓展教育边界。要经常性地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宣讲活动,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组织读书活动,带动师生学习中华经典名著,以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书籍等;组织文艺演出、纪念庆祝活动,组织体育、劳动活动等。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统领各项活动内容,在科学、文化、体育、艺术、劳动等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党、团、德育活动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永恒主题来唱响。

实现教育向课外、校外延伸。除课堂教学外,要利用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活动,中小学大多是书法、剪纸、合唱、舞蹈、跳绳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育、艺术项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第二课堂和学校社团活动中,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除学校教育外,要努力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家庭、社会延伸。在家长学校、“家校合育”和各类教育进校园活动中,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学生兴趣爱好与技能特长的培养中、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中,种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

重视校园显性文化营造。学校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广泛布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如在校园里搭建民族团结雕塑作品,建设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教育园地等,在学校建筑物墙壁、楼道等刷写宣传标语,通过造型设计、作品展示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春风化雨,使师生深刻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同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成就,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深化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的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标准和价值追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要在学校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追求、师生纪律行为规范、课程设置和学习氛围营造、学校社团活动内容确定、优秀师生选拔和师生德育评价、师生关系处理中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规章规定,形成制度文化。

鼓励创造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教育效果常常要通过学生的行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来体现,所以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鼓励师生以实物制作、图片、文字、剪纸等形式,开展手抄报、黑板报、书法绘画作品展示等活动,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果,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浸润到学生心中。

在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中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长效育人机制,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全员育人、家长共同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模式。

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党建、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服务育人等重要工作,建立学校党、政、工、团、少先队等齐抓共管的机制。通过组织巡查,召开观摩会、研讨会、工作汇报会,选树示范班(团、队),评选最美“石榴籽”先进典型等方式,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案、模式和经验,打造各具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路篇、教材篇、课程篇、活动篇、文化篇、校外篇等。

加强考核考评机制建设。发挥考试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等专题教育课程的考试考核,重视通过校本课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考评,在学科教学评价中,要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学科测评内容中,加入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德育及综合素质评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课程思政评价。

加大资源供给和教育条件保障。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库,要利用该资源库对学生开展教育。作为国家资源库的重要补充,学校也要立足实际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资源库。学校要加强书法、剪纸、舞蹈、普通话等功能室和社团活动场地建设,为师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造条件。学校要推动“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线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三中学)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5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