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走有质量有特色有文化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姚占友 发布时间:2024.05.16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振兴乡村教育必然是振兴乡村的重要环节之一。乡村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定位,乡村教育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但乡村学校并不能一味照搬城市,而应该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因为农村所处的现实环境与城市并不相同,对城市经验生搬硬套,只会使乡村教育因定位模糊而逐渐失去方向。当务之急是要避免乡村教育在这种茫然状态中慢慢走向“边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教育应该为发扬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优秀乡土文化需要教育培养人才来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优秀乡土文化需要人才来传承发扬,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乡村教育植根于乡村大地,承载着乡土情怀,得到乡土文化的充分滋养,也必须承担起传承发扬乡土文化的重任。乡土文化应该成为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乡村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和欣赏乡土文化;要以乡土文化为重要载体,培养农村青少年的乡土情、家国情。乡村教育要使乡村青少年在乡土文化的浸润下,在乡土情怀的感召下,自觉成长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乡村振兴需要教育培养人才来建设发展。乡村教育需要留住人才,乡村学校应该培养出能为乡村作贡献的人。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了解乡村、热爱乡村的人才,只有足够多的乡土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才能真正促进乡村振兴长远发展。培养这样的人才,离不开乡村教育。具体来说,乡村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具备以下特征的人才: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和立足农村实际谋发展的思维,足够了解农民、懂得农业、热爱乡土文化,能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并长期坚守。

因此,乡村学校要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人才成长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乡村教育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不断流失,在校生逐年减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出生率下降,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乡村学生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其中,乡村小学的在校生人数减少幅度较大,于是一些乡村小学被撤并。当乡村小学撤并到中心学校后,一些学生又面临离家远、上下学交通难的问题。而面临这种问题的学生最终大多选择进城上学,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学校的学生流失问题。

二是教师留不住,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少乡村学校的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不佳,愿意长期在乡村学校从教的教师相对较少。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明德小学是一所半寄宿半走读学校,由于师生比较低,教师不仅要负责一线教学,还需负担大量的非教学工作,导致教师难以专心研究教育教学,甚至导致部分教师流失。同时,入职乡村学校的教师大多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他们要成长为专业教师,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和学校更充分有效的培训。因此,如果教师频繁流动,会进一步限制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留守儿童较多,接受充分、科学的家庭教育难度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流入城市,而他们的孩子如果不能带进城市,就只能留在家中由隔辈家长照管。隔辈家长年事已高,管教孩子有心无力,留守儿童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科学的家庭教育。当前,国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学资源的差距,但我们要看到,城乡家庭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立足当前实际,直面挑战,从学校自身出发,探索出一条契合乡村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

乡村教育发展的策略

要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让乡村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助力,需要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

第一,乡村学校应立足本土资源和特色,找到自身发展的正确航向。目前,不少乡村学校面临规模小、学生少的问题,要改变现状、走出困境,关键在于找到自身发展的正确航向。乡村学校不应盲目地以城区学校的标准来衡量自身,而应该建立属于乡村学校的发展坐标系,这样教师才能收获职业的成就与幸福,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与快乐。乡村小规模学校应立足自身特色,为建设成为小而美、小而优的学校而努力。小规模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容易实施小班化教学,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教学。我所在的小学是一所乡级中心小学,我们明确提出“小学校大教育、小课堂大生活、小舞台大梦想、小老师大责任、小少年大品格、小思考大未来”的办学思想,培塑小草品质,滋养大山情怀,努力形成“以小见大”的文化特色,为学生厚植乡村情怀。

办有质量的学校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对课堂内外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践行“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追求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生本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给每位学生提供成长舞台和展示机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不仅如此,生本教育改革还能助力乡村教育培养出认同家乡、拥有乡土和家国情怀的学生。经过十年改革,我们形成了生本理念下的“三二二”模式,其中,“三”代表构建三种常见课堂教学模式,即新授课、整理课、评研课;第一个“二”代表两种课型,即前置学习课、展示汇报课;第二个“二”代表两条线,即教师课堂活动线、学生课堂活动线。生本课堂的每种模式及课型都有具体的操作要点,每个环节都要遵循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的基本原则。合作学习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也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深入思考、实现智慧共享。

在课程开发方面,我们注重挖掘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依托本土天然石长城、阳山洞和八仙洞景区资源,开发出校本课程“古镇干沟”;依托学校旁边的酒厂,开发出《家乡的酒文化》校本课程。

在活动开展方面,学校开展具有满族文化特色、兼具多民族融合发展特征的社团活动,包括满族舞、扇子舞、剪纸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书香校园活动,强化书香校园建设,用书香滋养乡村儿童,让书香改变乡村学校的文化生态。以《西游记》主题阅读活动为例,通过主题阅读,学校形成了独有乡土味道的“西游文化”。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乡村教育必须以农村生活为内容,要求学生既要会读书,还要能适应社会、发现社会、改造社会。为此,学校想方设法对闲置土地重新加以利用,开发建设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健体。不论农村学生将来是否要从事农业相关工作,都能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对乡土产生认同感,从而生成幸福感。

第二,政府部门应重视乡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重新审视乡村学校的撤并或留存问题。有人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师资不足等问题,撤并可以使其共享中心学校教育资源,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好出路。但乡村学校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全面撤并,因为不同区域的乡村教育有不同的现实情况,如果忽视差异、全面撤并,可能会给部分区域的乡村教育带来危机。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没有乡村教育的有力支持,又何谈真正的振兴呢?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确面临困境,破题的关键在于对乡村教育做好前瞻性的规划。乡村学校是一个区域文化中心,有学校的乡村才会有生机和文化气息,乡村振兴才更有力量。因此,撤并乡村学校应避免盲目,广泛听取村民和师生的意见,让乡村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发展。

第三,乡村教育发展应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农村师资的结构性短缺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破解这一问题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师生比;二要让农村教师工资有实质性的提高,从待遇上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三要建立一套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让农村教师真正获得更多的发展提升机会。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承载者,要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走进农村、扎根农村,才能点亮乡村教育振兴的未来。

城镇化发展势不可当,乡村小规模学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新农村需要“新农村教育”。乡村教育管理者应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走出一条有质量有特色有文化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系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明德小学校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5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