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以阅读促进儿童学习和生命成长

——局长校长谈书香校园建设
作者:郜云雁 发布时间:2024.05.15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主持人:

郜云雁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本期嘉宾:

孙民云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 局长

赵国强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教体局 副局长

秦 岭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党委书记 兼盐城市松江路小学 校长

刘 艳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 党委书记

程 弘 陕西省西安市煜星春藤小学 校长

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和精神成长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让阅读与他们的精神成长相联结?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如何让所有学科教师都能积极参与,以实现真正的全科阅读?当中文分级阅读开始进入校园,学校应该如何开展科学的阅读评价?

针对书香校园建设中的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记者邀请五位教育局长和校长,请他们分享在书香校园建设中的经验和思考,以飨读者。

阅读是撬动一所学校最好的杠杆

主持人阅读对于您的个人成长或职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孙民云:1988年大学毕业,我当年就回到家乡工作,在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后来先后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校长……2001年,我参加厦门市海沧区面向全国骨干教师的招聘考试,来到了厦门工作。从山区到特区,从县城到城市,从教师到校长、局长,每一次的环境和岗位变化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也几乎都是一切从头开始,但是我基本上都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岗位,并有所作为。

我想,正是我从学生时代养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帮助我克服了各种局限,包括我在专业上的认知局限和环境局限,让我不会被固有的东西所束缚。所以,我常常感到庆幸,因为阅读,我能够比较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局限,同时又能够去挣脱和超越这种局限。可以说,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底色和走向。

赵国强:人的生命长河中,总会有一两首歌带给你安慰,也总会有一两本书点亮你的心灯。从乡村一路走来的我,因为阅读,让我的生命焕发出了不同的色彩。记得小时候读《西游记》,那时的我充满了对孙悟空“七十二变”的向往,也非常“痛恨”他的师傅唐僧。后来一不小心,我也做了“师傅”,当了一名教师。巧合的是,那时我的班里刚好有72名学生。面对一群精力充沛的孩子,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便再次重读《西游记》,希望能从中汲取一点“智慧”。结果我发现,唐僧并不是我过去认知的那种“一无是处”,相反,他的信念异常坚定,始终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弟子们,他也能因材施教,能挑担的就挑担,能牵马的就牵马,能打妖怪的就打妖怪。

带着这种新的认知和思考,我开始对72名学生尝试进行有差异的教育,让他们能考90分的不考80分,能考50分的不考40分。就是这样的改变,让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很快就取得了全区统考第一名。我的体会是,阅读是撬动一所学校最好的杠杆。

主持人看来阅读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教育主张。

孙民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写道: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

我很庆幸,通过阅读,我没有那样“死”去,而且能够一直怀有追求更好教育的这种勇气。我也经常在想,假如我没有去读孔子、鲁迅,没有去读托尔斯泰、杜威、怀特海……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我依然是我;但是,从人之为人的角度,我可能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赵国强:我经常和教师说,让学生爱上阅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记得2010年我刚到瀍河区巨龙小学任校长,就把阅读纳入课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静悄悄的阅读”,是全区独有的风景线。我自己的阅读和教育经历,也带给我一个信念,即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当我们面对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和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也从不断的阅读和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即尊重差异、点燃梦想。

我相信,没有阅读的学校,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共读的学校,就没法寻找相同尺码的道合者。长期的共读共写,一定可以培养出具有教育理想的优秀教师,让忙碌的心灵有空间交融,让教育的思想有地方承载。

从文本阅读到引领学生阅读多元立体的世界

主持人有些人提出,不应过分地夸大阅读的作用。对此,您怎么看?

秦岭:我相信,阅读是儿童认识世界、获得知识、锻炼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儿童阅读的第一个目标不应该是增长知识,而是培养更加开阔的、多元化的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我们并不是让儿童简单地阅读文本,而是通过阅读来育人,通过阅读来锻炼和提升儿童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我始终觉得,阅读展现在儿童面前的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文本,而是一个多元、立体、开放、共享、多姿多彩的世界。无论什么时候,阅读都是获取知识信息、涵养个人精神品质的最主要途径和渠道。尤其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离开阅读,不仅会带来无知、狭隘,而且还会造成精神的贫乏和萎缩。

刘艳:我想分享一个亲身经历。2009年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正在学校巡视,突然发现楼道上有个小男生在哭泣,他告诉我,他最不喜欢过周末,因为妈妈给他报了3个奥数班,他还有刷不完的数学题。后来,我又遇到一个叫小苗的男生,说最近他们共读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我妈说》,这激发了他们想要编一本属于自己班的《我妈说》的想法。现在,他们已完成了从封面和扉页设计,到主题文章和插图的创作。他找我,就是想让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我当然非常开心地答应了。后来,孩子们还把出版这本书的经历编排成了快板剧。

这件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总在想,同样是学习,为什么第一个孩子泪流满面,而后面的那群孩子却是神采飞扬?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小苗他们所经历的阅读活动,其实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样态。这种学习样态下,学生不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愿景,主动地在一种复杂的情景中沟通交流,创造性地连接起书本与世界,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修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找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程弘:我刚当老师时,就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句话:培养优秀的孩子,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和探索儿童阅读。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儿童的阅读力就是学习力。我理解,阅读力的提升有三个层次,一是阅读兴趣,二是阅读习惯,三是分级阅读。在我们学校,有一件事情从未间断过,就是每天早上全校师生一起晨诵15分钟,这会带来滴水穿石的力量。从去年开始,我们已把儿童的分级阅读写进课表,每周有三个下午,每次有35分钟的时间,全校又一次进入阅读时光。我们就是希望用这样的量变催生质变,希望在这样的努力下,让阅读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们的生理需求,进而升华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主持人如何将阅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成长相结合?

秦岭:以我所在的盐城市为例,2019年6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召开。当时,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盐城作为申报遗产所在地,要在大会上作主旨演讲。所以,我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项阅读任务:“如果你是盐城市市长,你会怎么作这个主旨演讲”。因为这是一个真情境、真命题,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的热情很高。孩子们先是阅读了一本书,叫《勺子飞来了》,书中的鸟儿“盐小勺”希望用生命的悲歌唤起人们与自然万物的共情心理,让人们意识到良好的生态取决于自然的平衡。之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参观湿地博物馆、采访申遗负责人、制作自然笔记、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令人兴奋的是,作为我国第一个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位于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学生们非常高兴,他们对于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全球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国担当,也有了真实而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发现他们的思维更开放,视角更多元,素质更全面,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更开阔。我想,这样的样态也是我心中“以阅读重构儿童学习”的一种理想的样态。

刘艳:当今世界,儿童的学习已不再只是指向掌握知识的学习,他们需要指向提升应对社会变化的素养和能力的学习,需要指向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需要润泽而有温度的学习。所以,我们提炼出了“全阅读”课程哲学:阅读世界,书写人生。“阅读世界”,即引导学生阅读有形的文字和无形的生活,向外能看见世界、理解世界、悦纳世界;“书写人生”指在适应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中,向内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书写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认为,阅读应贯穿于人的学习与发展始终,成为影响生命质量的学习方式、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阅读”育人的基本逻辑是围绕学会阅读、终身发展、幸福生活建构的,希望关照儿童的现在与未来。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是终身发展的保障,终身发展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幸福人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程弘:我想分享一个案例,在学校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中,一年级美术课上有一个关于太阳的单元。需要孩子们在欣赏3幅关于太阳的美术作品后,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设计。3幅作品分别来自商周时期、西汉时期和墨西哥的古代出土文物。可以想象,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挑战的。我们的美术教师和语文教师便一起合作,为孩子们找来了与作品纹样相匹配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包括墨西哥的创世神话五个太阳的故事。当孩子们读了这些中外神话故事和传说后,了解了更多人类的早期生活与文明,也拉近了他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古代神话故事和传说的理解,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以阅读文化和阅读评价引领书香校园建设

主持人您认为当前书香校园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赵国强:书香校园建设不是短期工程,需要长期而坚持不懈地推进。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前一任校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却被继任校长放弃甚至否定了。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的建议是,每所学校要重视和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阅读文化,让所有教师包括社区和家长形成一种共识,并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一种保护。这样一来,任何想要改变或否定书香校园建设的人,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觉得,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文化、一种土壤。当这种文化和土壤形成以后,就很难被轻易改变。

秦岭: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我们一直倡导“三全阅读”,即全科、全员、全程阅读,让各学科教师都能成为阅读指导教师。当然,语文教师肯定是主力军,如何让所有学科教师都能参与进来,是一个挑战。我们的做法是,引导各学科教师从任教学科出发,参与学生自读课本的编写,客观上推动了全体教师参与到阅读和写作中。例如,请数学教师根据教材当中的单元栏目“你知道吗”,来进行“知识点”拓展,让数学教师带着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最终,各科教师齐心协力,编写了数学、艺术、体育、劳动、科学等学生读本。另外,我们还要求每位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每学期给孩子们推荐一本学科类书籍,并利用学科时间带领学生阅读这本书。每天清晨,所有学生都要“日有所诵”,一日一篇,日不间断。我们专门设计了“六步进阶法”,让每位学科教师都能通晓固定流程与做法,能有效地带领孩子们诵读。

主持人如何看待学生的阅读评价问题?

刘艳:阅读评价既是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学校从2008年开始启动儿童阅读行动计划,至今已有16年的探索。学校已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全阅读”课程体系,包括落实这套阅读课程体系的六大途径。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阅读评价问题。如何测量和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如何了解我们正在探索的“以阅读重构儿童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高质量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阅读素养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随着学校在中文分级阅读领域的实践探索的深入,科学的阅读评价将是书香校园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和突破口。

程弘:我们目前正在重点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把儿童的阅读和发展水平评价从过去的主观感受和定性评价,转变成随时可以调用的可视化数据。比如,通过去年的阅读水平测试,我们发现五六年级的数据出现了“倒挂”现象。顺着这个数据,我们进一步“深挖”,发现原来是因为应试的压力和部分教师的观念影响,部分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出现了“缩水”现象。正是这些数据,让我们及时把“偏航”的小船拉回了正确的航道。

我们也用这些客观真实的数据,证明了阅读是可以助力孩子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通过测评,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数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阅读指导策略,改进教学不足。目前我们使用书香校园内测平台已有一学期,从学生、家长的反馈中得知,学生的阅读热情很高,他们也基本养成了每读完一本分级阅读书目,便主动完成教师发布的测评任务的习惯,以此来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