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王世忠 王文钰 发布时间:2024.05.15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本文立足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然样态,提出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与质变的关键点和“先手棋”。2024年,教育部召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部署会,强调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明确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线,聚焦师德师风、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待遇保障等方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时代梦想能否实现。民族地区教师作为民族地区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对于扎实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铸师德之魂,强立教之基”托举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准确认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底蕴,总结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实然现状,探寻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路径,对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阐释

我国目前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盟)、120个自治县(旗)。民族地区教育担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与战略使命。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绘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宏伟蓝图;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系统阐释,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民族地区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和科学构建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主要矛盾已从“有学上”的教育机会需要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渐转变为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1]要有效破解这一矛盾,就必然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弱项在乡村,短板在民族地区,目前,城乡间师资数量与质量存在差距。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建成教育强国乃至世界教育中心的底气所在,走好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之路,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发展之要。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工程。长期以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队伍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方向。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事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础性工程,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民族地区教师肩负着把民族地区年轻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丰厚人力资本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民族地区学生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躬行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由此,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涉民族地区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工程。

教育强国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实然样态

分析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需体现“质”与“量”两个维度。近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扩量提质”,缩小东中西部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差距。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量质双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制约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需加以关注。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成就这几年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明显扩量提质。近年来,为了解决民族地区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国家给予民族地区多项倾斜政策,包括公费师范生计划、顶岗支教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教师数量方面,截至2022年,各级各类教育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共计167.78万人,[2]占全国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92%,[3]2012年的132.50万人增长了26.63%。[4]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89%相比较,[5]全国少数民族专任教师的占比有一定提升,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在“量”上得到显著发展。在质量方面,国家通过国培计划、集中研修等方式多措并举,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素养。2009年,民族地区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6.7%、98.8%和91.5%,与全国平均水平99.4%、98.28%和93.61%的差距逐步缩小。[6]除此以外,随着“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国培计划”等政策的有效实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在结构配置上已得到显著改善,整体素质有大幅度提升。

民族地区师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民族地区,师德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的范畴,它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自从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来,民族地区的师德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201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民族地区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融合师德教育活动与民族团结教育,同时将其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包括专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并广泛汲取模范教师的先进经验,教师自主规范了职业行为,全面提升了师德素质,民族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严谨笃学、奋发进取、志存高远的优秀教师。

当然,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总量过剩”与“局部师荒”共存、“总量缺编”与“结构性缺编”共存。在民族地区各学段的教师队伍中,除小学教师略有短缺外,乡村初中和高中教师的配备已经达标,甚至出现总量过剩。但在更深层次,这种教师数量过剩的现象与“师荒”的现象同时存在。部分民族地区虽然教师总量看似过剩,但具备高素质、专业化和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教师却相对不足。这种结构性失衡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民族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提升不了”的局面依然存在,教师数量结构性短缺与区域性失衡较为突出。一是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相对恶劣的地理环境、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以及非本地教师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导致了部分地区在教师引进上遭遇“下不去”的困境。二是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留不住”问题显著,教师无序流动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三是民族地区教师内源性发展面临挑战较大,涉及职业发展路径的明确性、持续学习机会的提供,以及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等多个层面。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长期投入和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动力。

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受语言环境差异影响,民族地区往往存在多种语言和方言,导致部分教师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方面受限。再就是受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一些民族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本土教师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机会有限,由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性、积累性和低年龄习得优势,在职少数民族教师通过短期培训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难度较大。

教育强国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路径

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步入新阶段,为了持续推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进步,仍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具体包括:一是将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和管理的每一环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民族地区教师心中。二是通过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数量与培训质量提升。三是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机构的布局优化和质量提升。此外,应设置更高的教师准入标准,并鼓励在职教师参与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自主轮转制,以平衡乡村教师资源;促进对口支援的常态化机制,保障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打造一批专业技能出众、专业素养高的名师,发挥其在教师队伍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态势。

深化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教师培养而言,结构优化、制度创新以及要素升级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满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的关键。因此,一是从学段类型的角度出发,通过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师资,加强本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考虑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师资需求的差异性,适度调控中小学师资的培养规模,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还需增加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同时提升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需求。二是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考虑,适度扩大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规模,并增加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小学教师的培养,以丰富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三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并增设如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劳动教育等针对民族地区的师范专业,以更好满足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互联网+”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推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实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亟须对传统的教学与培训模式进行革新。在通过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信息化技术,确保教师在云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与发挥的同时,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能力评价体系,将线上与线下教育融为一体。具体包括:推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本土教育资源三者紧密融合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确保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为目的,合理配置数字化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满足民族地区教师教学与个人提升需求;搭建动态化、多维度的教师能力评价机制,科学反馈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薛二勇,李健.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要义与路径——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EB/OL].(2023-12-29)[2024-04-07].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2/quanguo/202401/t20240110_1099533.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情况[EB/OL].(2023-12-29)[2024-04-07].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2/quanguo/202401/t20240110_1099533.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教职工、专任教师数[EB/OL].(2013-09-04)[2024-04-07].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s7567/201309/t20130904_156877.html.

[5]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5-11)[2024-04-07].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6]王嘉毅,赵明仁.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1).

(作者王世忠系国家民委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文钰系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国家民委重点项目“‘十三五’民族教育成就经验、问题困难及‘十四五’展望”(项目编号:2019-GMI-007)的阶段成果;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于武汉高校各族学生教学资源建设的调查分析”(项目编号:CSY21023)的阶段成果。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5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