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璇,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原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部负责人/总裁助理。本科就读于法国昂热大学法语语言及文学专业、波城大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专业;硕士期间参与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先后就读于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曾在法国诺曼底卡尼西城堡任海外市场经理;在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先后赴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工作。
天下很大,远方很远,未知的世界总是让朱奕璇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渴望。对她来说,这份浓烈的渴望既是最好的引路人,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从学生时代开始,向往独立与自由的她,便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在看过世界后,如今,她来到广州南沙,在这片充满潜力的沃土上,继续探寻无尽可能。
朱奕璇在斯洛文尼亚
千里之行,始于第一步
始建于1549年的波城大学位于法国西南边界的比利牛斯山脚下,朱奕璇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大学本科时光。波城靠山临海,在法兰西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洲历史上3个王朝曾诞生于此,这既让波城获得了长足发展,也让它享有“国王之城”的称号。
在波城,除了有来此求学的中国学生,也有不少来此开展研究和工作的中国人。为了让身在异乡的同胞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学习和工作,朱奕璇倡议成立了波城学联,她也成为首届学联主席。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波城学联都会举办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慢慢地,很多当地人也参与其中,学联成为向当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促进着两国文化和语言的交流。
波城与中国西安是友好城市。在朱奕璇毕业那年,她带着波城学联参与了由波城与西安联合举办的“波城博览会foire de Pau”大型活动。当兵马俑、丝绸、歌舞、变脸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出现在波城时,当地人都为之侧目,生动的中国故事由古城西安传到古都波城。也在那时,一颗“一带一路”的种子悄然在朱奕璇心中埋下。
硕士期间,朱奕璇获得欧盟“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资助,先后赴欧盟多国高校学习。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从生活开始融入,也与当地人建立起友谊。时至今日,她还常常记起导师对她说的那句话:学生时代一定要尽情去体验,要多向外走走,多与人接触。
Erasmus+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学生,朱奕璇也与来自不同大洲的5名同学组成了“五大洲天团”。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聚在一起时,她用火锅底料打动了所有人,每周一次的涮火锅成为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朱奕璇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诺曼底的一个城堡负责策划各类活动。在这里,一年当中只有几个月是紧张忙碌的,其他时间相当安逸,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朱奕璇所期待的,她渴望去看更宽广的世界。
“要不要试试‘一带一路’?”那时,一位相熟的老师建议道。朱奕璇还记得初听“一带一路”时的那种向往,“当时我就很好奇,是怎么在1万多公里的沿途去做这件事情,当一颗颗种子埋下去之后,又是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带着这份好奇,她加入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踏上了北非的土地。在阿尔及利亚,她参与为当地建学校、打水井;在摩洛哥,她将国内运来的医疗物资和自制的慰问卡片送给驻地的街坊邻居。她亲眼见证了“一带一路”是如何为当地带来便利与希望,当地人也用真诚的感谢温暖地包裹住她的心,从互不相识到守望相助,她看到一颗颗种子结出的“友谊之花”,在1万多公里的沿途绽放如画。
企业“出海”,先要找到“关键人”
2021年,朱奕璇回国休假。新冠疫情隔离期间,她偶然关注到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智城”)“科技抗疫”的新闻。什么是科技抗疫?朱奕璇有些不解。仔细了解后才明白,原来是中科智城通过开发的疫情防控系统实时汇集疫情相关数据,为疫情研判、精准防控、复工复产等提供技术支撑。
中科智城是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广州软件院”)孵化的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研究智慧照明、城市物联网等,以技术提升城市的服务效率,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由于一直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工作,朱奕璇一下子就被“智慧城市”的概念所吸引,对这种前沿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与中科智城负责人交流后,对方也认为她多年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可以为公司的发展赋能添力。入职后,朱奕璇肩负起中科智城和广州软件院其他几家高科技企业科技“出海”、国际科研合作等工作。
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迈向广阔的世界舞台。“事实上,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都不知道该如何迈出第一步,有时还会遇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依然无法‘走出去’的挑战。”朱奕璇说。
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但绝不是盲目“出海”。在朱奕璇看来,“出海”其实并不是那么难,找对人是成功的关键。
如何找?朱奕璇的经验来自她多年海外生活的沉淀。曾经走过的土地,曾经产生过交集的人,让朱奕璇的目标更加明确。
“我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点对点找到那个‘关键人’。”2023年,朱奕璇当选为Erasmus Mundus Association欧盟硕士管委会委员,与100多个国别代表建立起直接联系,这让她与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
从创建学联开始,朱奕璇发现,当迈出第一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慢慢出现在自己身边,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如今逐渐汇聚串联,成为她开拓海外市场的最大依托。
除此之外,朱奕璇还建议利用外事资源,发挥外国驻华使领馆的重要渠道作用。2023年,她先后邀请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及刚果等国家的领事到广州软件院各个公司考察,交流过后,他们都表达了对中国科技成果的认可及未来合作的渴望。
“2023年春节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专程来访,希望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巴基斯坦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朱奕璇介绍道。此前,广州软件院与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联合共建“中国-巴基斯坦智能系统实验室”,通过实验室,中方将推动成熟的科研成果与巴基斯坦当地项目进行深入对接,将智慧路灯、智慧视频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在巴基斯坦当地落地。
除了科技“出海”,实验室也推进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目前,实验室已从巴基斯坦招收了多名优秀博士后在广州长期工作,并联合巴方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
“很多我曾待过的国家,都对我们的科研成果很感兴趣,希望可以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朱奕璇没想到,人虽然回来了,但做的事情反而让她与过往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广州南沙,朱奕璇将工作、理想、朋友、爱好、社交……交融在了一起。
南沙,既得自在也遇繁华
朱奕璇常会与她的国外同学分享彼此的工作近况,同学们也会利用年假来到中国各大城市游历。对于南沙,他们与朱奕璇有着相同的感受,“这里既适合工作,也能享受生活”。
在朱奕璇看来,一方面,南沙拥有非常优质的自然资源,区内“山水林田湖海”交相辉映,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让人在繁忙工作之余,可以更多地感受生活、享受自在。另一方面,南沙是一个可以尝试创新、有着突破和改变潜力的地方。这里不同于那些已成长为“庞然大物”的地方,尚在发展建设中的南沙,充满着未知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性。
“而且,这里离广州市中心和深圳都很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抵达繁华的中心地带,当回到南沙时,也很容易找到自在的舒适区,回归生活的本质。”南沙,让朱奕璇在繁华与静谧间随心切换。
走过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地方,朱奕璇觉得南沙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节点,南沙不仅环境开放包容,做的事情也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意识。而且,它在拥有这一切特质后,依然低调、沉稳,没有过多的浮躁气息,让大家在这里可以踏实地干事创业,这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人才来说,发展前景是影响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有了好的土壤,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朱奕璇对南沙不仅是喜爱,更充满期待。
“我觉得南沙需要有更多好的机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合力把人才发展的土壤培育得更好。比如,人才政策方面可以是接续性的,不能只靠一次性的吸引;再如,南沙应该为长期在这里扎根、发展得比较好的平台和机构提供更多鼓励性政策,让这些平台、机构在这里长久发展,发展得更好也会吸引更多人才纷至沓来。”
此时,又是一个春和景明、万木生长的季节,朱奕璇说她又要去香港了。今年,她已往返港澳十数次,越来越便捷的往来,让这个澎湃昂扬的青年,在这片新热土上不止歇地奔忙着。(季昕)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