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石榴花开满校园 同心共话民族情

作者:龙超凡 王纬轩 肖雄 张晓琳 发布时间:2024.04.11
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三明学院全方位、立体式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打造富有学院特色、学生宜居宜学的民族团结育人阵地,推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

党团联动聚合力,同心铸魂凝共识

“学校的伙食和家乡相比,还习惯吗?”“同学们对于学习普通话和英语方面有什么困难吗?”……文化传播学院开展“山河同春,民族同心”少数民族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所学所获,切实解决学生发展诉求,以实际行动增进民族团结向心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刚进入学校时对学习感到迷茫和焦虑,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我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发展规划。”该校文化传播学院侗族学生杨盼盼说。

文化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党支部深入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社区楼栋党支部,开展“九州话同音,筑牢团结花”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结对帮扶活动,发挥党员先锋“结对子”、学科专业“跨联带”作用,用党员“微力量”点亮少数民族学子“微心愿”,系统化、常态化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促进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此外,文化传播学院通过团干上讲台的形式,连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活动30余场,通过组织观看关于民族团结纪录片,开展关于民族团结历史文化讨论,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青年心中。

阵地宣传有声音,贴心服务绘团结

文化传播学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阵地优势,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内容、形式和载体,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网络,引导学子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出新出彩、向纵深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学院组织学生走进宿舍、楼栋、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走进白沙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义务支教,参与志愿清扫服务等“为师生办实事”活动20余场,促进各民族同学在交流中探索、在学习中进步,以生动实践打造团结和睦的校园氛围。

同时,文化传播学院充分利用学院官网、公众号平台、宣传栏、LED滚动屏等宣传载体,及时主动报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展成效、经验做法等,做到民族团结宣传随时可见、民族团结理论随地可学,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传播学院在抓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做好少数民族学子激励关怀帮扶,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文化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范桂英表示。

文化活动营氛围,团结之花开满园

文化传播学院拓宽育人渠道,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举办了“福籽同心爱中华”主题演讲比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板报展示、“追寻雷锋脚步,争做文明青年”志愿宣讲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活动20余场。

在三明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内,少数民族学子纷纷驻足在“团结”“交融”等校园文化墙前,了解学校关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和闽台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特色亮点,沉浸在各民族师生密切交往、守望相助、相互依存、团结奋斗的生动画卷中,进一步牢固树立了各族学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展馆内生活鲜动的画面、充满力量的文字令我感触良多,我们将像‘颗颗石榴籽’般紧密团结在一起,推动各民族文化在八闽大地上‘活’起来、‘旺’起来,让民族团结进步种子扎根校园沃土。”文化传播学院哈尼族同学张洁尼说。

“文化传播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青年铸魂育人全过程,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学院全体师生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韩巍巍说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龙超凡 通讯员 王纬轩 肖雄 张晓琳)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