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辽宁理工学院:做实“双创”教育 助力学生就好业

作者:刘玉 罗娟 发布时间:2024.01.23
中国教育新闻网

日前,记者在辽宁省锦州市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见到辽宁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赵孟,他正在以产品设计工程师的身份设计侧气帘模块。

“前不久,我负责的福田汽车的侧气帘项目顺利转批产。还在百度汽车侧气帘的改善中总结出一份不良经验集,被公司归档为历史问题规避项。”赵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学科竞赛,获得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他深情感恩母校,“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影响太大了”。

“作为民办本科高校,面对社会需求,如何快速高效地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在辽宁理工学院校长邵良杉看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

搭建双创实践平台 夯实双创教育基础

2022年,辽宁理工学院荣获了“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荣誉的背后是学校在学生就业上下的功夫。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这是学校探索的发展之路。学校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培养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的12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高校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依托和平台,受到学校的格外重视。2021年以来,投入200多万元打造了1600多平方米的实践基地,并根据工科、文科不同专业分布特点,建成28个创新工作室,基本满足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

在学校创新创业基地走廊两侧的荣誉墙上,记者看到一个醒目的牌匾,是2023年辽宁省教育厅颁授的“第二批本科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仅2023年我们就遴选了3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获批57个大创训练计划项目。”据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马伟民介绍,学校专门配备了130名创新创业导师,参与指导项目训练、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实践化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学校还提供充足的训练经费,激励学生开展各种创新作品、创新实验及实练、赛训等活动。

探索“竞赛”育人模式 激发学生参赛热情

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辽宁理工学院代表队作品《智能植树车&草方格车》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作品《自动化植树车》获得国家级三等奖。获奖学生齐金良表示,参加这类比赛,不仅能提升专业能力,更能锻炼语言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让他在求职面试中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良好印象。

近年来,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前提下,辽宁理工学院以“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为主的各级各类创新和创业竞赛为育人支点,开启了“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

外国语学院创新团队教师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思维活动,指导学生申报各类竞赛项目,把获奖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有效强化了学生跨学科的融合能力。近三年,外国语学院教师累计指导80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获省级以上奖励50余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据介绍,目前,学校各学院积极组织竞赛,形成了“一院一大赛,一专业一项目”的红火局面。学生参赛意识明显增强,参赛成绩也逐年提高。2023年,获奖学生达3997人次,奖项包括国家省(部)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164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76项;省级特等奖9项,一等奖170项,二等奖347项。

建立“双创”长效机制 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为有效提升学生“双创”能力,辽宁理工学院积极推动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加强校地、校所、校企、校社及行业协会协同合作。建立校外双创实习基地30个,聘请兼职校外导师30名,每年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中,我们要使学生达到思维开阔、知识牢固、领域广阔、兴趣增强的育人效果。”据马伟民介绍,“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把以成果为导向的OBE理念深入融合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严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阶段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把创新创业成果作为项目结题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校建立了双创考核机制。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实施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等9项规章制度,以确保过程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对于学生参加专业、学院、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以及校级、省级、国家级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学校给予财力支持,每年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150万元以上,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在比赛中,学生提能力、强素质、创未来。近三年,用人单位对辽宁理工学院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达到75%以上,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3%以上,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玉 通讯员 罗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