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主体在学校,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作为一名民族高校语言文字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应有的使命与责任。
2016年,青海民族大学教师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为推普工作送教下乡。雷富英 供图
坚守初心课程育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课程是最微观的,但是解决的却是最根本的问题,高质量的课程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影响到学生成人成才的方方面面,更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保障。我在青海民族大学从事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学20余年中,把守好课程建设“主阵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种好民族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责任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在砥砺“四准”上下功夫,即找准课程目标、把准教学内容、盯准课程实施、瞄准课程评价。
找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国家通用语言课程目标,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青海民族大学现有的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的55.32%,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既是宪法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依据民族高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我主教的小学教育专业遵循青海省小学教育实际与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培养的师范生是熟悉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且能够胜任小学学科教学的教师后备力量。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聚焦“会教和会学”,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教育活动需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落脚之处是教会;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教育活动则需要考虑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问题,落脚之处是学会。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储备军、主力军,不仅自身要学会普通话,在学习中面对知识点多、逻辑性强的语音知识还要会学;师范生在教育见习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小学生说普通话、书写规范汉字,在教的过程中更要结合语言学、教育学专业知识会教普通话和规范字,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不仅自身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更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神圣使命。
把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依据语言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我在讲授“现代汉语基础”时,教材选用的是邢福义、汪国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围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增加了“语言与国家安全”“小学拼音教学设计”等内容,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与语言文字相关的社会热点,启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在说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民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民族高校师范生自身需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教师语言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语言,普通话能力和汉字书写规范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促进,讲语音时采用“小学拼音与《汉语拼音方案》之比较”探究式学习,讲“现行汉字”内容时布置3500常用汉字规范化书写的学期作业,设定下限,每个汉字按照笔顺一笔一画最少写两遍,不设上限。学生根据自己汉字笔顺书写实际酌情自定。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大大增强了成就感。
盯准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国家通用语言课程教学过程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需要识记的语言学基础知识,我采用苏联学者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图示法,即在上课时用一种直观图表,把需要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用文字、符号或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和联想能力;对需要理解的语言规律,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参与式教学设计,从认知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三大规律出发,立足民族高校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现象剖析”“案例+研究学习”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润物细无声地实施课程思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打破了课堂沉默状态,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走出了高耗低效的误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养成自觉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瞄准课程评价。从“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两个层面对课程进行多角度、全过程、多元化评价。课程开始推荐参考书目,强化学生阅读量,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课程进行中以过程性评价包括3500常用汉字规范书写、绘制语音知识思维导图、小学识字教学设计等,具体说明每项任务的要求及时限,线上线下与口头书面作业相结合,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并进行指导,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课程结束时结合学生学习评估结果(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学习过程数据,采用闭卷考试多角度、全过程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网络平台收集问卷调查、讨论区留言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课程学习的体会和收获,每次结课我收集到较多的话题是“大学学习拼音获得的新认知”“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等。
探索创新科研引领
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明道信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应该是要有一潭水。”作为高校教师,要提高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把握语言文字作为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的深刻内涵,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提升到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语助力强国的高度,以科研为引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民族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和推普育人实践。
努力学习,夯实理论素养。中国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终身学习既是自觉也是自律。语言文字工作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作为语言学教师更应砥砺深耕、履践致远。我的学习主要是自学和培训,通过自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水平。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业务知识方面不仅要加强语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拓展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学知识。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学习。在参加的培训中,国家语委举办的第29期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和第68期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考核班是最严格也是收获最大的,这些培训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既有老一辈语言学人,也有中青年优秀学者,堂堂都是精品课,参加完培训让我深刻感到学无止境,勤则可达。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中的普通一员,我要跟随前辈们的脚步发现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照亮后来者前方的路,不断夯实理论素养,并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民族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运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实践。2018年,我带队师范生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顶岗支教,在支教的过程中我在一次次听课评课、一次次教学指导和检查过程中见证了支教学生们从初上讲台的紧张和胆怯,到再上讲台的淡定和从容。当地一个小学生称我为“老师的老师”,这句话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我的学生们犹如草原上的草籽、乡村的油菜花,4年后他们会扎根在青海农村牧区,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教育自己的学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当地一所小学教师的话说:“民大的老师对你们的学生好,你们支教的学生把我们的学生娃教得好!”正是去基层锻炼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上好课教好学生,更要以科研为引领,走教科研培一体化之路。以科研为引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齐发力,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我主讲的“现代汉语基础”和“普通话与教师语言”,均为校级一流课程。我主持完成“民族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等5项省部级课题,发表了6篇文章。
不断进取,学思践悟贯通。在完成青海省语委课题——“中华经典诵读与民族高校育人途径研究”过程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经典诵读为推普育人切入点,让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锻造人格、塑造品德、提升人文素养,夯实专业基础。我每周开展一次“阅读经典读书交流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课程融入(国家通用语言课程思政)、打造社团(组建学院经典诵读小组)、以赛促学(连续三年参加“诵读中国”比赛)、提升水平(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以文育人(增强师范生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持之以恒地开展训练并取得实效:2021年,我指导学生参加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教育厅主办的青海省首届“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藏族学生获得全省高校组第一名、团队获得第二名和优秀奖的好成绩,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和教育部、国家语委举办的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组织奖(个人)。
锐意进取谱写新篇
当前,青海省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普通话普及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得也不均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推普机制不健全。新时代,高校要通过提高政治站位深化认识、强化学校主阵地功能发挥、健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推普机制,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高地,努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认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截至2020年,青海省普通话普及率为76.31%,距离“十四五”末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要达到85%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高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不能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仅仅局限于说标准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层面上,更要站在夯实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语言文字基础上来认识这项工作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来认识这项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要站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立足于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深化认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之变驱动语言文字事业之变,高校要促进大学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受网络语言、影视传媒的影响较大,语言污化、语言纠纷及重要语言舆情事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加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实现两手抓,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水平提升。规范、引导大学生适度使用网络语言,规范交际用语,阅读经典文献,增加文化底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大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在专业培养中通过开设“写作”“汉字规范书写”“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强化学生书面写作、汉字书写,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提升文化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教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的核心力量,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促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是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高效时期。教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教师既是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者,又是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链条上,高校应积极与中小学、幼儿园、地方政府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协同推普育人,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对帮扶、应用监测等教研科研活动,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
(雷富英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