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李振文 发布时间:2023.03.15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以县域发展支撑国家整体发展既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教育日益成为适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县域教育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高中教育在县域教育中起着支撑地方经济、稳定发展人才、承接百姓期望的重要功能,县域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代表了县域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我国县域高中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现在却处于较为紧迫的情形,面临优秀生源流失、优秀师资流失、硬件建设落后、保障资金不足、高考录取率低等多个方面,有些地方出现“县中塌陷”现象。县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追求和县域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之间出现了较大鸿沟。本研究从政策分析、发展现状、发展路径三方面探讨县中发展问题,期待为县域高中的振兴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我国高中建设的政策演变

我国教育政策的实施对于高中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政策实施的重点方向基本上反映了该段时间内我国高中建设的重点方向。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我国高中建设政策的焦点从重点高中建设发展到多样化高中建设,并将县域普通高中发展列为重点工作。

从重点高中建设到多样化高中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贫弱,人才紧缺。为了能够快速培养急需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我国聚焦于重点高中建设,以增强高中教育实力与水平。1953年,《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指出要兴办重点中学。1978年,《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重新将重点中学制度建立起来。1980年,《关于分批分期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提出要把约700所首批重点中学办成一流学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重点高中建设对教育公平的影响逐步暴露出来,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均衡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高中教育政策逐步转向多样化发展。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将重点高中改为示范性高中。1995年,《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对高中的多样化建设进行了全局规划。200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指出高中教育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均衡化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由此,高中多样化建设成为我国高中建设的重点工作,多样化有特色成为新的办学方向。

将加强县域高中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举办的普通高中在全国高中占比将近60%,在我国重点高中建设向多样化高中建设的转变过程中,县域普通高中如何发展直接影响到全国高中教育发展情况。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提升学校发展质量,县域普通高中如何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于2021年出台《“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县域高中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提出了诸多措施。

县域高中有过辉煌的历史,其不错的生源、优秀的师资以及灵活的资金安排,曾支撑县中教育的优异成绩。在我国大学取消分配工作制度、高校还未扩招之前,各类师专免学费、包分配的制度吸引了许多优秀生源,他们毕业后部分分配进入县域高中,成为骨干力量,组成了具有深厚实力的教师队伍。当时县城孩子基本都在本县高中读书,每个县城都有优秀的生源,保证了县中的学生质量。这些孩子吃苦耐劳,能够适应县中紧凑的学习安排和密集的考试安排。部分县中还有灵活的资金安排,通过与教学成绩挂钩的奖励来激励教师和学生努力发展。综合生源、师资、资金分配等多个要素,使得县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教育成绩。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城镇化背景下,县城吸引力大幅下降,优秀生源流失、优秀师资流失、保障资金不足使得县中面临很大压力。《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出台,从招生管理、教师激励、教师素质、托管帮扶、标准建设、规模控制、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试图改变县中发展状况。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过程进度加快,人口在不同城市间不断变迁,引发教育问题。位于地级市和农村之间的县城,在承接农村人口流入和自身人口流出的过程中,发生了县域普通高中优秀生源和优秀师资流失的现象。而县城财政实力的局限又导致县域普通高中硬件建设落后和保障经费短缺。这些因素构成制约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重要原因。

优秀生源部分流失。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基本形成了省会、地市、县城、村镇四级序列。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教育机会时,追求逐级向上发展。县域优质生源不断向地市、周边城市和省会流动,特别是这些城市的重点中学、超级中学对县城的优秀生源有着巨大吸引力。一方面,学生在努力追求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这些环境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学校建设等,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同伴环境。学生认为这些要素对于自己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在推动学生走向更好的高中。家长期望孩子能够通过重点高中升入更为优异的大学,实现阶层跃迁,有时为了上重点中学或者超级中学可以不惜重金。在家长与学生的双向推动下,县城的优秀生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失现象,导致县中缺乏优秀学生,直接影响教育成绩。

优秀师资短缺严重。县域高中的优秀教师,或被大城市高中挖走,抑或主动走向大城市。随着城市级别的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医疗质量、教育质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教师也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部分优秀教师“步步高升”,走向了生活质量更高的城市,但却留下县城教育空巢。师资的贫乏反过来作用于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他们为了追求优质的教师资源,更不愿意留在县城。同时,县城还很难招收到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部属师范院校的学生,基本很少去县城。我国现行的面对贫困地区的教师资助,还不足以抵消大城市带来的诸多吸引力。哪怕大城市的工资偏低、学校整体质量更差,也难以阻挡原有师资、新毕业学生选择流向大城市。再加上部分分配制优秀教师也已到或快到退休年龄,综合造成县城优秀师资短缺现象。

硬件建设存在差距。县域高中建设,从历史角度进行纵向对比,固然已经发生较大改善,但横向对比却仍有很大差距。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改变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然而,市级学校的投入和县城学校常常不在一个等次,功能教室、体育场所、宿舍餐饮等都有较大差距,部分大城市的校园甚至已经形成园林设计,县级中学难以比拟。当下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许多县城高中的信息化建设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部分信息化专用教室出现空置现象,部分信息化设备甚至是别人淘汰的产品,整体建设滞后,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经费保障仍显不足。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的财政实力。一般情况下,县级财政与市级财政难以比拟,在支撑县域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学生奖励、教师福利等方面捉襟见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落后可以说是县域高中发展遇到问题的根本原因。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总体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但中央财政教育拨款中,义务教育阶段拨款偏多,而高中学段拨款偏少。县级财政实力不足,难以分担更为充足的教育资金,综合导致县中经费不足。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在跳绳游戏中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张玲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应对策略

直面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出台《“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多措并举试图改变现状。深究“县中塌陷”的深层次原因,核心在于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以及县城经济落后导致财政乏力,无法保障县域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满足县城人民对县域普通高中美好教育的深切期待,需要从学习环境建设、教师保障机制、财政经费投入、高考政策倾斜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营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生源。生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优秀的生源能够为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行动计划》强调“属地招生政策”,但县中要想留住生源,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家长接受、认同并喜欢上学校的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硬件建设,而且还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学习氛围等。管理要有人性,符合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文化要有深度,能传承学校的历史,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氛围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部分情况下,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适度的特殊待遇,包括特殊的奖励、校内可用的优秀师资等。另外,还要做好宣传,显示学校的教学实力。

提升福利待遇,留住优质教师。教师是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石。《行动计划》规定“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县中是能否留住教师的关键本体。无论是试图挽留优秀教师,还是试图吸引优秀毕业生,县中都需要大力提升福利待遇,加快职称上升速度,给予教师自主权,并提供外出学习机会。不仅工资水平要比肩公务员,而且隐性福利要及时跟上,包括社保、交通补助、住房补助等。职称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认可,如果不能合理解决教师的职称晋升需求,将会成为教师离职的重要隐患。教师有实现自我的需求,这不仅要靠工资和职称,还要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学校如果能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会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对于教师而言,听得多不如看得多。应该设法为教师提供更多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分享到全国各地的优秀经验,增强教学实力。另外,县政府也要努力发展经济,提升整个县城的经济、社会、医疗环境,为吸引优质教师塑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多方筹措经费,保障建设发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行动计划》提出“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如期完成县中标准化建设”“省、市两级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区经费投入”。县中发展需要依靠多级财政支持,从中央到省级、到地市、到县级,合理分配经费比例,弥补县级财政的不足。省级政府部门要统筹全省县中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支持力度。市级政府部门要对全市的县中发展负起直接责任,将市区、县城的教育资源打通,通过合理的经费分配支持县中发展。县级政府部门要放弃短视目光,不要因为教育的收益在未来,就把教育行业放在投资的末端,而应该重视县中对整个县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大作用,大力支持县中发展。学校也要合理使用经费,重点放在对优质学生、教师的吸引方面,协调发展教室、食堂、宿舍、卫生间建设,注重图书馆、娱乐设施、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高效利用资金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制定专项政策,提高升学比例。县中的人才输出能力决定了它的吸引力。《行动计划》提出“高校招生有关专项计划继续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予以支持”。鉴于县中面临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录取率偏低的情况,通过制定政策、多方协调等措施,推动各级各类高校给予县中学生更多的升学机会。特别是清北名校、985或211重点高校、“双一流”高校等,可以给县城提供充足的对口录取名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同时,高校可以积极探索针对县域高中的自主招生政策,主动推动县中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竞赛、夏令营等多种活动,提升其与大城市学生进行同台展示和竞争的机会。同时,尝试给县中学生提供单独的自主招生渠道,提升县中学生被优秀大学录取的概率,从而提升县中的教育综合实力。

(作者李振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