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体教融合急切需要做什么?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又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3月6日晚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后冬奥时代,如何深化体教融合”这一话题与网友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直播连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 摄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单艺伟 摄
一直以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大中小各个年龄段的竞赛活动要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访谈中,张健呼吁,要打破行业壁垒,把体育部门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引入学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吴键认为,体教融合不仅要服务于竞技人才的选拔,更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学生耐力、速度、力量水平低,超重肥胖、视力不良、身体姿态不正等问题,都是过于重视文化成绩、学业课业负担过重和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引起的。”吴键说,“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的责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学校应重视体育,为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
体教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相加,而是理念上的一场变革。张健认为,当下体教融合迫切需要解决3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应该构建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学校运动项目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同时要提升学校体育老师的运动技能水平;第二个层面,要在学生、家长、教师、全社会建立学校体育文化;第三个层面,要建立完整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培养体系。”谈到体教融合的难点,吴键认为:“还是理念问题,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回归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上来。”
在后冬奥时代,如何借助“双奥”独特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更好地为校园体育服务?张健建议:“在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请体育专业俱乐部进校园的方式,帮助学校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担负起课后1小时训练的专业指导任务。”吴键则建议:“利用冬奥会的热度,请冬奥冠军、冬奥运动员走进学校,激发学生对体育和冰雪运动的兴趣,这样不仅进行了奥林匹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