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在用好统编教材的路上,民族学校教师该怎么做——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为例

作者:金美仙 发布时间:2022.01.18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为促进民族地区用好三科统编教材,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部教材局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三科统编教材巡讲活动,对民族教育、发展薄弱地区教育进行重点指导帮扶工作。笔者作为吉林省教研员代表,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组专家共同走进吉林省朝鲜族中小学校,通过基层调研、课堂观察、课例研讨、出课指导等活动,了解统编教材使用情况,指导教师深入理解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用统编教材上好语文课。

本文以吉林省朝鲜族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梳理在使用统编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结合巡讲活动的相关材料和案例,积极思考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民族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使用统编教材、做好衔接过渡提供范例和支撑。

客观认识三科教材改革的差异

在基层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民族学校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对三科教材改革缺乏专业、客观的认识,导致在统编教材的学习和使用中出现误区。因此,了解其与之前教材的差异性,是用好统编教材的首要问题。

与民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相似。在使用统编教材之前,吉林省朝鲜族学校这两个学科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翻译版教材,即延边教育出版社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翻译成民族语言的教材。其学科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考试评价等与普通中小学校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这两个学科的教师来说,在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材改革,最大困难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能力,准确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改革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听课与答卷使用语言的变化,即课堂用语和应试语言从民族语言转变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处于教材过渡阶段的学生。以八年级历史学科为例,学生之前使用的是翻译成民族语言的历史教材,所积累的学科专业术语,如“洋务运动”“中国同盟会”“辛丑条约”等都是民族语言。所以,如何将这些学科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做好民族语言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转化,指导学生做好教材过渡和衔接,是使用好统编教材的关键所在。

因此,民族学校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要用好统编教材,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向是教材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学生则以提高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述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主。

相对而言,三科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表象虽同为教材改革,民族学校语文学科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与以上两个学科完全不同。语文教师要客观地认识到,语文学科面临的是更深层次的学科改革,是从汉语教师到语文教师的专业理念转变,甚至是学科知识的重构。因此,对于民族学校语文教师而言,转变学科意识、把握教材特点、做好教材过渡时期的查漏补缺,才是此次教材改革的重中之重。下面将结合民族学校语文学科的实际具体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转变学科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为实地了解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调研组深入中小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通过对语文课堂的观察分析发现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民族学校语文教师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科专业的深入思考,在教学中仍沿用汉语学科理念、教学评价标准等。

以吉林省朝鲜族小学语文学科使用的教材为例,原用延边教育出版社的《汉语》教科书与统编语文教材,虽同属语文学科,但因编写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不同,所以其适用的对象、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也不尽相同。

从适用对象上看,《汉语》教材是依据《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编写的适用于朝鲜族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统编语文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从课程性质上看,汉语课程更加关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实践性,语文课程则更侧重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课程理念上来看,汉语课程遵循第二语言学习规律,更注重语言学习,语文课程则更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相结合;从课程目标上来看,汉语和语文课程在语音知识、汉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均有质和量的差异。

有些民族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时,将其简单化处理为教材内容的变化,忽略了这两种教材的内在学科差异性。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课堂教学为例,授课教师将教学重点设定为“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难点设定为“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古诗理解则是由教师作简要概述。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可以发现授课教师使用的虽是统编语文教材,但仍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汉语课程理念备课授课,忽略了此次教材改革更深层次的汉语学科到语文学科的变化,这不利于教师用好统编教材,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民族学校语文教师使用好统编语文教材,关键要转变学科意识,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理念,促进专业成长。首先,做好思想转变。要明确认识到民族学校语文教材改革,不仅仅是教材内容、体系的表层变化,更是汉语到语文的学科转变,是汉语课程到语文课程的转变,是汉语教师到语文教师的转变。其次,做好《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异同,掌握语文课程的学科理念、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等,转变汉语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再其次,积极参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相关培训,系统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构语文学科体系,加强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做好教材学习和补差补学工作

用好统编语文教材,教师在转变学科意识的同时,还要做好教材学习,做好教材过渡衔接中学生的补差补学工作。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对42名教师和72名学生做了关于“在使用(学习)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调研。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缺乏对教科书编写理念、体系结构、目标体系等方面的系统认识,吃不透教材;二是缺乏建构单元与单元之间、教科书与教科书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知识体系的能力,缺乏做好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要素等螺旋式学习的上下衔接能力;三是面对不同的课型,缺乏如何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怎样利用好教材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能力;四是因教材之间的差异,过渡阶段的学生出现很多知识空缺,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五是缺乏指导民族中小学教师做好教材过渡的相关资源,尤其是新任教师面对新教材,缺少专业引领。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教材局组织三科统编教材巡讲活动对相关教师进行示范培训,引导教师理解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强化教材使用培训。深入了解三科统编教材巡讲活动内容,并将活动理念及内容传递给每名教师。首先,活动邀请统编语文教科书编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解读教材编写理念,把握教材“创新教材编排体系,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科学安排语文策略与能力序列”,抓住教材“采用双线按单元组织的课程内容”“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的特点,帮助教师构建较为宏观、系统的教材逻辑体系。其次,邀请语文学科教研员,引领教师通读、细读、研读教材,分析各单元、各册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学段应学习的语文知识、培养的语文能力和积累的语文要素等,帮助教师建构教材知识体系。再其次,组织课堂观摩,引领示范。通过进入课堂听课、磨课、再听课、再磨课的手把手教学指导,为教师们示范怎样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怎样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资源,解决教学重难点;怎样帮助学生积累语文要素,培养语文能力等。通过课堂观摩、反思教学、分析课例等活动,帮助朝鲜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材改革、用好统编语文教材的路上明确了方向。

补差补学。教师要比较分析汉语教科书与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做好教材过渡衔接的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做好补差补学。对比分析延边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汉语教科书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朝鲜族小学生在常用字方面,要补充认识常用字1000个左右,补充掌握常用字1000个左右;在常用词方面,汉语教科书要求认识常用词40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语文教科书没有上限,随文积累词汇;在古诗文方面,要补充积累背诵65首古诗词、7篇文言文;在课外阅读方面,阅读总量差距70万字左右;在语文要素学习、语文能力培养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从教学侧重点而言,汉语教科书更注重语言应用,统编语文教科书更注重语文要素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

做好教材过渡过程中的查漏补缺工作,是帮助学生做好补差补学、缩短差距、学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建议将补差补学的内容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在相同知识板块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加入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

总之,用好三科统编教材,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民族学校教师在使用三科统编教材的路上,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结合地区、学校、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不断积极探索和创新。

(作者金美仙,系吉林省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1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