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双减”时代亟须科学设计新的中考体育办法

作者:吴健 发布时间:2022.01.18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随后,云南、北京等地相继公布中考体育改革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此,本刊编辑部从专家、区域、学校三个视角出发,探讨有效实施中考体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始终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体育”)制度,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中考体育是应对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趋势的重要举措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体质健康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民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学生。1979年,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科研人员对16个省市近20万名汉族大中小学生进行的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整体良好,营养状况改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身体机能、素质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如何遏制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势头?受高考“指挥棒”现象的启示,以考试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与办法也应运而生。1979年,上海市崇明中学试行升学加试体育,这是我国中考体育的发端。在此基础上,1980年原国家教委体育司开展调研并将中考体育向全国推广,进行中考体育试验。直到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从此,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

199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决定自1998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实行中考体育;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严格体育课的考勤制度,积极试行将体育课成绩和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计入体育考试总分”;200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至此,中考体育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从起源、试验、试点到全国实施,历经40多年,已为社会广泛认知、普遍接受。

中考体育成绩斐然,有效改善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继1979年开展全国省会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之后,从1985年开始,教育部等六部门着手建立每5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调研对象除汉族学生之外,进一步扩大至全国25个民族的大中小学生。连续8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从1985年至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总体改善,特别是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增长显著。但是,机能、体能水平在1995年达到最高水平之后,总体进入下降通道。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情况是,在14—16岁年龄阶段,学生机能、体能水平均相对平稳。但是,从高一年级以后(16岁、17岁),其水平持续下降,存在“大学不如高中,高中不如初中”的突出现象。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呢?综合分析认为,正是中考体育的“指挥棒”作用导致了这个结果。目前,中考体育的考试项目,大多数是体能素质测试项目,如耐力、力量、速度等,而中考项目和体质与健康调研测试项目紧密相关,“考什么就练什么,考什么也测什么”,其拉动效果必然显著。换句话说,自1985年以来,提升学生体能素质水平的种种努力,以中考体育的成效最为明显。

中考体育制度日趋成熟,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

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中考体育制度推进总体顺畅,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独特有效手段,在持续调整、不断完善中逐渐获得了社会尤其是家长的认可。

首先,考试项目的主体为可以客观计量、方便测量的项目,最大限度避免人为主观干扰。从全国范围看,大多数地区选择的测试项目都针对青少年体能的弱项、问题项,如耐力、力量、速度素质,也有部分地区把反映学生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反映营养状况的身高体重比等也列入测试内容,体现了中考体育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结合。其次,考试项目逐步由体能素质向运动技术技能测试拓展,鼓励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在运动技能方面,部分地区把篮球、足球、体操、武术、游泳等作为测试内容。再其次,为了避免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冲击,考试成绩总分的构成,除了现场考试成绩外,也包括对平时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考核情况。有的地区将平时体育课成绩、出勤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等过程性考核情况计入中考体育总分。

但是,与复杂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相比,考试是一种简单手段,并且还是一种高利害评价方法。因此,尽管推行过程中进行过反复的“调试”“修改”,中考体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考试方案差异较大。中考体育标准由地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所以“各省不同”“各区为战”是普遍现象。第二,科学性有待强化。中考体育以公平为第一要素,而项目是否能全面反映并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男女学生测试项目评分是否均衡,病弱学生如何适度考虑等,尚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第三,过程性考核计分存在漏洞。在教学实践中,过程性考核送分、造假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考体育的严肃性、权威性。第四,应试倾向明显。中考体育往往引发“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而且随着成绩总分不断加码,由于没有彻底解决科学性、公平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的考试负担。

新时代学校体育政策落地,中考体育迎来改革新契机

毋庸讳言,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依然是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最大痛点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趋势尚未彻底扭转。一方面,耐力、力量、速度素质持续下降等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因体力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增加,加上不合理膳食影响,学生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脊柱侧弯等“新问题”也日趋凸显。因此,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中考体育制度设计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从2020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中考体育改革方案。梳理、总结各地中考体育新政策,我们发现有4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一,由地区级统一考试向全省统一考试转变;其二,由相对单一的体能测试向体能、技能、知识综合测试转变;其三,由统一测试向统一测试加上过程性考核相结合转变;其四,考试分数不断提高,占初中升学总分比例也相应增加,考试难度增加。需要强调的是,改革中考体育要有科学的态度,推出考试方案是容易的,难点在于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是否能够保证和加强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

2021年12月,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该《方案》有4个特点:一是现场考试增加项目选择性,采取分类限选的方式,把内容划分为4类,设置22项考试内容(比以往考试内容增加了14项),每位学生可挑选4项;二是过程性考核取消了出勤情况等计分,减少了主观判断;三是将过程性考核延伸至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四是增加了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采用的具体方法是机考。总体上,过程性考核体现中小衔接、以测促练、抓早抓小,现场考试增加供给、丰富选择、兼顾差异,尽管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但“北京方案”仍不失为一个有创新意义的值得研究、借鉴的方案。

为了保证中考体育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中考体育改革必须坚持的最为重要的原则是:坚守维护健康的初心,避免成为学生新的负担。中考体育可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是激励青少年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考试成绩关乎学生升学,所以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中考体育往往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考试设计不合理、考试手段应用不当,会导致与设置考试的“初心”相反的结果。因此,中考体育改革必须防止出现3个不良后果:一是成为应试导向,二是成为新的学习负担,三是成为培训机构贩卖焦虑的工具。另外,中考体育改革不是竞技体育,不能以追求身体极限为目标。

综上,中考体育的改革亟须注意以下4个问题:

首先,难度要适度,区分度不宜太大。中考体育的难度应以大部分学生通过学校安排的正常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锻炼,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为宜,具体尺度应掌握在85%的学生能够拿到85%以上的成绩为佳。体育计入升学总分,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基础教育总课程中的占比相匹配,比例不宜超过12%。

其次,应增加项目的选择性,提高中考体育的适应性。体育考试不必要求所有人都考一样的项目,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增加项目的选择性。如引体向上不行,可以实心球掷远;立定跳远不行,可以纵跳摸高。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三,重视过程性考核,避免人为操控。要以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为导向,要有效防止学生平时出勤、态度、测试等方面考核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改革内容设置,严肃考务工作。

第四,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加考试次数。与文化课考试不一样,中考体育项目是公开的。所以,为了激励学生自觉锻炼、积极锻炼、经常锻炼,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次的测试和数据采集。

经过近40年的努力,我国已构建形成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中考体育制度。这个制度的构建、实施、改进与完善,在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环境在改变,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中考体育也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兴利除弊,以深刻的变革满足学生对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者吴健,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1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