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青岛:课后服务“全覆盖” 校内“双减”家长满意率达99%

作者:孙军 发布时间:2021.11.05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孙军)每天下午一放学,青岛胶州市陆家村小学校园操场就热闹起来,参加放学课后看护的小学生聚集在一起,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扭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州大秧歌”。现如今,青岛市坚持以校内免费托管服务为主、第三方机构参与为辅,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依需开展课后服务,参加课后服务学生达到62.7万人,参与率72.9%。近期,在教育部组织的“双减”家长满意度调研中,青岛市包括课后服务在内的校内“双减”工作家长满意率达到99%。

从范围上,实现两个“全覆盖”。第一个全覆盖,是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全覆盖;第二个全覆盖,是实现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也就是对学生家长需求“有求必应”。落实“5+2”模式,即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做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对结束后接送还有困难的,可再适当延时,努力为家长提供方便。

从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一方面有作业的,指导完成作业,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免费线上资源服务;另一方面与“十个一”项目相结合,组织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山东省率先编写完成《课后三点半丛书》等地方教材、深入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行动计划,课后校内托管服务的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显现。青岛崂山区实行“1+X+社团”服务模式,即1个小时作业+教师开设各类兴趣小组+艺术课及体育等社团活动;青岛胶州市陆家村小学邻近“胶州秧歌之乡”东小屯村,从本学期,学校把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课程加入“胶州秧歌”特色,并推出秧歌的由来、舞蹈、唱腔、角色、流派和演出习俗等分课程。

从需求上,做好组织挖潜。各区市各校按照“一区(市)一策、一校一案”要求,在校内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允许学校按程序引进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园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作业辅导、兴趣爱好、艺体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多样性教育需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青岛寿光路小学推出“集中托管、特需托管、特色托管”个性化服务菜单,不同层面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项目设置;青岛上清路小学设立“多彩一小时”环节开设体育、艺术、科技、信息技术、文学等30多个特色课程,同时,课后服务中还融入了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志愿一刻钟”环节,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服务社会美德。

从保障上,明确安全第一。充分用好线上教学资源,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女职工、家庭负担较重职工及上班距离较远职工的关心关爱。完善监管、交接班工作规范,健全工作机制等,保障课后服务规范有序进行,保证服务质量。青岛立新小学在每栋教学楼设立托管服务站,托管期间由当日安全护导干部及教师进站服务;青岛湖岛小学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干部教师精心安排,制定轮流服务日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每周下午可以申请一次3点早离校,保证教师能得到充分休息。

从技术上,智慧赋能优化。依托青岛市智慧校园建设,为学校的课后服务的课程菜单选择、走班组织管理提供了可能和便利。青岛崂山区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实时上传学生课后服务的照片和视频,家长通过学校和老师分享的链接,直接查看课后服务精彩瞬间。青岛胶州市瑞华实验小学课后服务“走班选课”采用网络平台进行,各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家长进行直观展示,各年级各课程学生名单一目了然,为学生全面客观进行选课提供方便,使课后服务选课及管理更加安全便捷规范,技术赋能使课后服务质量更加优化。

“课后服务是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是‘双减’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解决家长下班接孩子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期待的重要民生事项,全市各区市及学校干部教师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做实做好。”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刘鹏照说。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